2025年1月11日至13日,西安培华学院法学院教师张惜冰、卫心怡、陆凌秀、杨琳和钱豆,受邀参加了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办的全国高校法学教师涉外法治与数字法学公益研讨班。本次研讨班汇聚了全国各地的法学专家学者,围绕数字法学和涉外法治的重要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此次研讨班设有多个主题讲座,涵盖了数字法学的基本问题、数据产权与数据资产的立法、数字法学的教学与学习、全球数据法律制度、南海仲裁案中的国际法问题、域外管辖与法律战、涉外法治的教学与学习,以及辩证看待国际法等多个方面。

研讨班的首场讲座由张新宝教授主讲,他详细探讨了数字法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张教授指出数字法学不仅是对传统法律的补充,更是法律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数字时代法律面临的新挑战,张教授引导与会教师思考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数字法学的内容,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法律环境的能力。

熊丙万教授的讲座聚焦于数据要素产权与数据资产的立法问题。熊教授强调,建立健全的数据资产立法体系,对于保护数据权利、促进数据流通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建议高校在法学教学中加强对数据法学的研究与探讨。

在丁晓东教授的讲座中,与会教师们对全球数据法律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分析了不同国家在数据保护、隐私权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立法差异,强调了全球化背景下法律协调的重要性。他呼吁法学教师关注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衔接,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法律思维。

余民才教授则通过南海仲裁案,指出国际法的实施离不开各国的自愿遵守与合作,分析了各方对国际法的不同解读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余教授的讲座引发了与会教师对国际法教学的思考,认为应增强学生对国际法复杂性的理解。

廖诗评教授讲解了域外管辖与长臂管辖在国际关系中的法律战问题。他详细阐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如何利用法律工具维护自身利益,分析了相关案例,强调了法律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这一主题引起了与会教师的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法学教育应关注法律与国际关系的交叉领域,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韩立余教授通过“辩证看待国际法”的主题,向与会教师传递了思考国际法的重要性。他强调,国际法并非绝对公正,其实施往往受到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韩教授的观点促使与会教师对国际法的本质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刻反思。

在研讨班的最后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杜焕芳教授对本次研讨班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数字法学与涉外法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法学教育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以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法律人才。他鼓励与会教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推动各自院校的法学教育走向更高水平。

此次研讨班不仅为与会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也为西安培华学院法学院在数字法学和涉外法治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参与研讨的教师们深感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将把此次研讨班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张惜冰老师表示将通过引入数字法学的基本概念、数据要素产权、数据资产立法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字技术对法律的影响。杨琳老师认为可以开设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衔接、域外管辖及长臂管辖等专题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国际法律制度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钱豆老师表示将引入国际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国家在数据保护、隐私权及网络安全等领域的立法差异。卫心怡老师认为应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感,运用在线讨论平台和互动教学工具,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内外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陆凌秀老师希望在国际法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更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在未来的法律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法律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