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追思纪念
  •   >   正文

    长诗连载 | 忽培元:不灭的明灯——缅怀姜维之先生(一)

    发布日期:2024-05-07    浏览次数:

    1556B

    寻找奇迹

    世上的能人呀千千万,

    我要歌唱英雄老模范。

    黄河流水九十九道湾,

    比不上他人生路途艰。

    山高呀水长呀情义重,

    比不过姜校长爱师生。

    谁说是隔行呀如隔山,

    几回回梦里我拜长安。

    春风化雨的神禾塬呀,

    “培华”的红旗迎风展。

    ——信天游

    B32F

    在这广阔的世界上,

    我们苦苦地寻找着。

    寻找人生的目标,

    寻找生活的依据,

    幸福的窝巢。

    寻找不灭的灯盏,

    寻找引路的火炬,

    雨后的蓝天。

    人为什么活着,

    你我忙碌整天,

    究竟为了什么呢?

    远行的人们啊,

    你要到哪里去?

    哪里才是你理想王国,

    安顿灵魂的港湾?

    啊,人生呀,

    无非是一场,

    短暂又漫长的选择!

    生活的成功与失败,

    无非是你“选择”的结果。

    姜维之最动人的故事,

    一首大智慧的选择之歌。

    恰巧我有幸亲眼目睹,

    我是一个幸运的偏得者。

    FBBA

    有一位哲人,

    他貌似平凡,

    却很不简单。

    他是一位逆行者,

    在人生的青春阶段,

    生活刚刚露出笑脸,

    随即就阴云密布,

    雷鸣加上电闪……

    染坊主人的儿子,

    也许有过不愁吃穿的童年。

    此后他勤奋苦读,

    成为了投身教育的,

    有志向进步青年……

    这位有故事的老人,

    如今他已经长眠。

    可是我总觉得,

    他老人家仍然健在,

    那慈祥的笑容,

    勤勤恳恳的姿态,

    总在我们眼前浮现:

    依然与命运殊死搏击,

    仍然同困难坚决抗争。

    17E6D

    很年轻很年轻的时候,

    他曾经是一位成功者。

    年仅二十六岁的姜维之,

    就担任了一所著名学校,

    主持工作的副校长。

    以后繁忙的日子里,

    他本该在鲜花掌声里,

    在成功的道路上迅跑。

    可是一夜之间,

    突如其来的一场风暴,

    把他生命的航船掀翻。

    冤案之后劳动改造、

    变相的遣送如同流放;

    屈辱与百般磨难、

    无休止的管制熬煎……

    学校无辜停办了,

    昔日的校长如同“囚犯”。

    蒙冤中挨批,

    监督种地挖渠,

    陷入绝境的汉子,

    屈辱挨饿咬牙忍饥……

    在生与死的边际,

    苦苦挣扎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呀,

    一个人的一生中,

    能有几个二十年?

    好容易熬到问题“改正”,

    生命的阳光已经偏西。

    上世纪八十年代,

    当我见到姜维之先生,

    他已经年近花甲,

    两鬓斑白……

    然而,

    苦难也给予了回报:

    受尽折磨的人,

    就像回过炉的铁锭,

    更加坚韧纯洁如钢。

    勤恳坚毅沉稳,

    凝神静气执着。

    原本书生的目力,

    炼成了火眼金睛。

    初次相见的时刻,

    你猜不出他的身份。

    异常朴素的衣着,

    浓重的河南乡音。

    是一位中原农民?

    或者辛劳的园丁?

    说话总是乐呵呵的,

    和蔼睿智融合了亲切。

    落实政策回城的老人,

    眼瞅却快到退休年龄。

    啊,风雨过后,

    生活呈现出的,

    并非是动人的彩虹。

    老人家毫不气馁,

    他手拄着拐杖,

    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

    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奔波。

    要抓住最后的机遇,

    把失去的青春岁月争夺。

    18253

    故事的开头有些离奇,

    难道是命运的安排?

    要他在当年起步的地方,

    把荒废的事业重新来过?

    恰逢陕西数十位大学教授,

    响应一位政协女委员提议,

    “在省会西安创办一所,

    民办女子职业大学。”

    机会终于找上门来,

    幸运之舟驶到了眼前。

    时任西安十三中学校长,

    姜维之欣然响应并成为,

    “女大”筹备组主要成员。

    他的第一个重要贡献,

    还不是提供校舍和场所,

    而是建议新建立的女大,

    成为当年“培华”的延续。

    历史中断了二十多年,

    这才得以连接赓续……

    啊志在千里的老人,

    刚刚遭受血雨腥风,

    再度投入了澎湃汹涌。

    面对改革开放大潮,

    坚决选择了勇立潮头,

    乘风破浪再度搏击。

    用后半生的努力,

    向世人公然宣称:

    什么是百折不挠,

    什么是坚强不屈!

    当我了解到姜老的事迹,

    惭愧之余扪心自问:

    人应该怎样活,

    路应当怎么走!

    姜老用无私奉献的业绩,

    把自己燃烧成一片光明。

    熔铸成一尊雕像,

    永久矗立照耀在人们心里。

    C2E

    538E

    忽培元,祖籍陕西大荔,1955年生于延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第五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16年5月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

    主要作品有文学传记:《苍生三部曲——群山、长河、浩海》《耕耘者——修军评传》《百年糊涂——郑板桥传》《难忘的历程——延安岁月回访》《刘志丹将军》《谢子长评传》《阎红彦将军传》等;长篇小说《雪祭》《神湖》《老腔》《乡村第一书记》;中篇小说集《青春纪事》《家风》,中短篇小说集《土炕情话》;散文集《延安记忆》《人生感悟》《毛头柳记》《大庆赋·铁人铭》《地耳集》《生命藤》《京密河札记》《秦柏风骨》《山秀珍》《义耕堂笔记》;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和诗集《北斗》《开悟集》《守望大庆》等。

    《群山》《耕耘者——修军评传》分获第一届、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长篇);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获中华铁人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反映当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力作《乡村第一书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改编成电视剧《花开山乡》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

    关注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