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至28日,由北京学汇百川教育科技研究院主办的《高校教学成果申报全流程突破:选题创新、文本撰写、培育凝练与策略优化高级研修班》在厦门举行。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选派杨志梅、张明霞、李雯、鲁文英四位思政课骨干教师赴会,与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近百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了一场聚焦教学成果奖申报的“沉浸式”培训。
四位老师参会现场
一、专家领航,厘清申报“路线图”
研修班邀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厦门大学薛成龙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的王枫红教授等4位专家,围绕“政策导向—问题诊断—创新凝练—文本呈现—支撑材料”五维模型展开系统授课。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剖析、分组演练、一对一辅导等形式,帮助参训教师厘清从“教学问题”到“教学成果”的转化逻辑。我校教师全程参与,就“大思政课”建设、数字马院建设等方向与专家展开深度互动。
二、精准研磨,打造“金种子”项目
培训期间,四位教师纷纷就自己在教学成果准备中存在的问题与专家交流探讨,在专家指导下完成选题再聚焦、创新点再提炼、文本再优化。项目在专家的指导下,条理越来越明晰,思路越来越清楚,为冲击2025年各级教学成果奖奠定坚实基础。
四位老师聆听专家讲解
三、共建共享,拓宽协同“朋友圈”
研修期间,我校教师与厦门大学等高校老师互加微信,建立朋友圈,约定以后可以通过共享案例库、互派专家、联合申报课题等方式,持续放大培训效应。此外,四位教师已受邀加入百川教育教师资源QQ共享群,这将为我校后续申报工作提供更多资源支持。
四、学以致用,推动培训“反哺”课堂
返校后,四位教师第一时间汇集各自教研室的申报内容,并计划在下学期开展教学成果奖申报讨论会,将研修中形成的《教学成果申报“错题本”》转化为教学案例,融入实际的教学成果申报文本中,启动2025年校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遴选,建立“专家—团队”双向互动对接机制。
此次研修既是学校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关键举措。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次培训为新起点,持续推动教学成果培育与课堂教学改革深度融合,力争在下一轮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取得新突破。
图文:鲁文英
审核:霍艾湘 寇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