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浪潮中,青年力量正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力军。2025年7月8日,西安培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倩、陈欢老师带领“汉阴律韵・青春志愿实践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10名培华学子带着知识的行囊与服务的热忱,从千年古都长安出发,奔赴陕西安康汉阴县涧池镇,开启一场将青春理想融入基层法治建设的实践征程。

“汉阴律韵・青春志愿实践队”出发合影
扎根基层:触摸法治中国的“神经末梢”
次日,团队成员踏入汉阴县涧池司法所,这里既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也是观察基层法治实践的鲜活窗口。在功能分区明晰的司法所内,工作人员系统阐释了“三力联调”“党建+公证服务”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基层治理经验。

实践队成员在涧池镇司法所合影
座谈伊始,司法所王核林所长的分享揭开了基层法治工作者鲜为人知的奋斗篇章。他讲述的13年土地纠纷调解案例,展现了基层司法工作者以“钉钉子”精神啃下“硬骨头”的决心;为新疆同胞办理公证的故事,也传递出法治温情与人文关怀。王所长从蚕桑技术员转型为司法骨干的成长轨迹,生动诠释了基层法治建设者终身学习、迎难而上的时代品格。然而,全县3名公证员服务30万群众的现实,以及社区矫正对象帮扶资源的紧张,也暴露出基层法治建设中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深层矛盾,这些数据背后的民生期待,成为激励团队深入实践的强大动力。

涧池镇司法所王核林所长带领团队介绍、讲解现场
力行不辍:以专业视角破解法治难题
7月10日,实践队深入参与行政执法案例评估工作,以专业视角为基层法治“把脉问诊”。在对多份案例报告的细致审查中,团队发现了诸多程序瑕疵:身份信息记载矛盾、证据链条断裂、送达程序缺失等问题,看似细微,却可能在司法实践中引发连锁反应,动摇行政执法的公信力根基。这种“显微镜式”的审查,不仅检验了学生们的专业素养,更揭示出基层法治规范化建设仍需持续发力。

实践队参与行政执法案例评估工作现场
躬身实践:剖析案例助力基层法治建设
7月11日,实践队进入紫云南郡社区开展普法宣讲活动。成员们紧扣土地产权、婚姻家庭、高空抛物、民间借贷等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结合真实案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此次宣讲吸引众多中老年人及社区工作人员参与。在互动答疑环节,针对赡养义务履行边界、民间借贷合同效力认定、离婚财产分割原则等群众关切的法律焦点问题,团队成员以专业视角抽丝剥茧、精准回应。

实践队进入紫云南郡社区开展普法宣讲活动现场
“汉阴律韵”团队三下乡实践,从初入的踌躇满志,到调研思考、破解问题,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基层法治教育课,也是青年响应时代、投身乡村振兴的体现。他们以脚步量民情、用专业服务基层,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认知,也为汉阴基层法治建设献青春方案。实践见证青年担当,预示多方协同下法治乡村蓝图逐步落地,筑牢乡村振兴法治基石 。
图文:郭卓霖、纪报佛、陈倩、陈欢
审核人:寇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