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盛夏,西安培华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助青禾志愿服务队”奔赴渭南合阳,以脚步丈量大地,用心灵感知文化。从千年文物到非遗技艺,从红色热土到田间地头,队员们以实践解码历史基因,用行动赋能乡村振兴,书写了一幅青春与传承交织的生动画卷。
篇章一
博物馆里悟文明,艺术对话见传承
踏入合阳历史博物馆,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长廊——商周青铜鼎镌刻古莘国的辉煌,唐宋瓷器流淌文明的细腻,明清民俗展品勾勒先辈的生活烟火。

而雷珍民书法美术馆与王民平画展的“艺术对话”,更让队员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创新生命力:雷珍民的书法独具风采, 从雄浑大气的丈八榜书,到婉约雅致的自作诗词,在颜楷的端庄与篆隶行草的洒脱间交融,让汉字艺术真正“跃然纸上”,尽显笔墨间的万千气象。 王民平的画作亦颇具深意,《古有莘国揽胜图》以散点透视巧妙串联起合阳的胜景,在写实与写意的碰撞中,将“燃烧的冰淇淋”艺术哲学诠释得生动可感,既有沉稳的底蕴,又有热烈的张力。
队员们由衷感慨:“文物是历史的密码,艺术是传承的桥梁。”

篇章二
非遗窗花指尖绽,巧手传承“木偶戏”
在省级非遗纸塑窗花传承人赵焕能的工作室,满墙作品令队员们惊叹——十二生肖灵动鲜活,《清明上河图》局部精细恢宏,“梦娃”剪纸传递“善孝勤俭”的家国情怀。赵老师现场演示包、缝、扎等技法,队员们跃跃欲试,红纸翻飞间体悟“窗格上的木偶戏”魅力,每一刀剪刻都是对土地的深情,我们要让非遗‘活’在当下。

篇章三
红色东马铸信仰,英雄精神照初心
在红色东马展示馆,王镇长与讲解员带领队员们一同回溯烽火岁月,在历史的肌理中触碰那段热血激荡的过往。
1942年的东马保卫战,游击队曾在此展开七天七夜的殊死血战,展柜里锈蚀的刺刀、带着弹孔的水壶,仿佛都在诉说着当年战士们的铁血丹心。张富清在合阳战场勇炸碉堡、深藏功名六十载的传奇,也让队员们热泪盈眶,感叹道“他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走出展馆,这份感动化作了切实的行动。队员们走进农家小院,为老人细细讲解反诈知识,围坐在“光荣之家”,静静聆听老兵的峥嵘故事,在织布机“哐当”作响的节奏里,触摸着乡村的鲜活脉动,让红色的记忆在亲身体验中愈发深刻。

篇章四
田间地头话振兴,金融惠农暖人心
药材田间孕育着沉甸甸的希望,队员们走进种植黄芪、柴胡的地块,与农户攀谈,在学习除草施肥的田间实践中,慢慢读懂了一锄一犁背后的“土地经济学”。金融知识也循着乡路走进村落,队员们将宣传单变成生动的“防诈指南”,用接地气的方言和身边案例教村民守好“钱袋子”,为乡村经济安全发展添砖加瓦。罗山寺塔下,青砖的斑驳纹路与田间的盎然新绿交相辉映,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中,静静见证着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在这片土地上的共生共荣。

篇章五
一碗踅面千年香,劳动教育育新人
在茂林踅面店,第四代传承人田师傅展示“世界最古老方便面”的制作奥秘——荞麦面皮筋道酸辣,非遗牌匾见证匠心。队员们参与揉面、切条,在劳动中感悟“一粥一饭皆文化”。

随着大学生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基地在东马村挂牌,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将持续深化。

从博物馆到田间,从非遗工坊到红色展馆,青禾志愿队以实践为笔,绘就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未来,他们将继续以专业为基、以情怀为帆,让“助青禾”的星火照亮更多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