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是连接五湖四海的文化纽带,更是传承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在蝉鸣声声的盛夏,西安培华学院语桥筑梦志愿服务队怀揣着满腔热忱与青春力量,走进韩城市惠丰园社区,开启了一场充满欢笑与温暖的为期十天实践之旅。实践的核心主题是“推普新征程,语言架桥梁,传承华夏音”,他们以趣味为引、以互动为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带领社区的小朋友们推开普通话的大门。让标准的发音化作灵动音符,让规范的表达成为交流的翅膀,在童声朗朗中,播撒语言的种子,助力文化的传承与交融,共同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故事。

普话搭起连心桥,课堂点亮求知梦
“一个人的影子无法铺满大地,但声音可以传得很远”。在惠丰园社区的活动室里,"语桥筑梦"团队志愿者们正带着孩子们开启一场普通话的奇妙之旅。活动以方言表达不清引发误会的趣味视频开场,让孩子们直观理解普通话的实用价值,还有配音大比拼、火眼金睛分辨错字等环节,提高小朋友的语言能力。最后,孩子们在志愿者陪伴下安静阅读书籍、完成作业,在实践中感受规范语言文字的魅力。






游戏搭起语言桥,童声笑语传普音
志愿队以“游戏化教学”为核心,增加推广普通话的趣味性,设计“你比我猜”“绕口令大赛”“谁是卧底”等互动游戏,孩子们在玩闹中感受普通话的魅力。“你比我猜”环节,其中一个小朋友比划“孙悟空”,仅仅用一个小小的手势,其余小朋友便齐声呐喊出来答案。游戏像一把钥匙,打开孩子们主动学普通话的大门。当方言笑话变成学习素材,当肢体互动化作发音练习,语言规范不再是枯燥要求,而成为孩子们渴望掌握的“快乐密码”。这不仅是发音的矫正,更是让文化认同在笑声中扎根的实践,让推普工作有了最鲜活的温度。



手工筐里藏巧思,童手心间绽星
志愿者们将普通话词汇学习融入手工制作当中,手工桌成了语言学习的魔法台,孩子们用指尖将抽象词汇捏成可触的形状。当黏土化作“月亮”时,“yueliang”的发音便有了光;当彩纸剪成“彩虹”时,“caihong”的拼读便有了色彩,一揉一捏中渗透进童年时光。有些小朋友想象力丰富,作品天马行空,他们向志愿者讲述每个作品蕴藏的故事,有些小朋友结合当下热点,捏出来了哪吒、蛋仔这些他们喜欢的事物。志愿者们相信,当语言教育与艺术熏陶相结合,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必将更加绚丽多彩。



画笔蘸满童真色,调色盘里搅星光
志愿队以“绘画+文字”为载体,开展“文字绘画课”活动,引导小朋友们将字与画相结合,让他们感受文字的魅力,例如心想事成,成和“橙”发音相同,就可以画一个橙子,春花夏水秋果冬雪人,运用不同的意象来表达字,丰富了小朋友的想象力。志愿者还引导大家将姓氏融入画——姓“何”的小朋友画荷花,学“hé”的发音;姓“林”的绘树林,练“lín”的咬字。最后,志愿者让孩子们画完后用普通话介绍自己的作品。画布成为语言实践的舞台,孩子们通过色彩将内心想法转化为语言表达,当孩子们能用标准语言讲述自己的绘画故事时,语言传承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也让志愿实践在色彩与童声的交融中,真正升华文化播种的深层意义。




稚语串成句间星,诗行铺开成长路
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语桥筑梦推普志愿队将艺术与语言学习有机融合,为传统教学注入新活力。活动以趣味艺体形式展开,融合书法、太极拳、诗歌创作三大板块。活动期间,志愿者们和社区孩子们度过了一段难忘时光。他们用诗歌书写心中的梦想。每一次互动,都让志愿者们感受到语言传承的力量,也让他们更加坚定推广普通话的决心。



本次三下乡普通话推广活动在灿烂阳光下圆满落幕,回顾这段充实而温暖的实践之旅,在老师的全程指导与团队成员的默契配合下,每个人都在服务与奉献中收获成长,实现蜕变。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提升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让实践者们深刻体会到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心灵的交流。未来,语桥筑梦推普志愿队将继续秉持初心,发挥青年优势,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他们将带着这段难忘的经历,继续在实践中成长,用青春的力量为更多人带去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