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项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青春向乡行【46】丨“童心向红·红梦燃乡土”——“星火启航,红梦振乡”志愿服务队开展“红色精神课堂”教育活动

发布者:陈天航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30日 18:08 [来源]: [浏览次数]:

盛夏七月,热情似火。在红色精神浸润的红军镇,一场面向儿童的思政启蒙课堂悄然开展。为引导少年儿童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播撒乡村振兴的理想种子,2025年7月11日,“星火启航,红梦振乡”志愿服务队走进旬阳市红军镇红军村幼儿园,开展“童心向红·红梦燃乡土”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童声诵红诗、非遗绘信仰、生动讲榜样等形式,把红色精神转化为温暖火种,在童心深处悄然点燃信仰之光。



小红星课堂:稳定传信仰,精神种子悄然生长


“我们的国家叫什么名字?”志愿服务队成员刚一发问,小朋友们便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童声响亮,信念坚定。


课堂以问答方式展开,从“国旗的颜色象征什么”到“你心中的英雄是谁”,一个个问题引导儿童在笑声与思考中理解团结、勇敢与担当的深意。孩子们在红船精神的讲解中学会坚韧,在英雄故事中感受信仰的力量。


当被问及“长大后想做什么”,有孩子说想在家乡种果树,有的则希望修建学校让更多小朋友读书。童言童语中流露出的,是红色精神在童年心灵里悄然生根发芽的迹象。




红色童声诵:朗读养信念,诗句成为成长底色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在团队成员的带领下,孩子们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七律·长征》,让红色信仰的种子在稚嫩童声中深深扎根。


讲解“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时,队员们将其类比为“大家一起爬山,虽然累,但咬牙坚持必能登顶”,孩子们会心一笑,眼中闪烁着懂得之后的光亮。朗朗童声如春风细雨,悄然滋养童心,终将汇入乡村发展的奔流大河。



指尖传星火:非遗漆艺绘信仰,红色精神在笔尖流淌


在手工环节,孩子们围坐水桶旁,亲手参与漆艺书签的制作。当彩漆在水中晕开,他们小心翼翼地将书签浸入桶中,一幅幅独一无二的作品随之出现。


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信仰的色彩——“我书签上的图案像太阳,照着我的村庄。”“这地像红色的风,吹过我的家乡。”在自由创作中,每一种色彩都是童真的表达,每一次涂抹都是信仰的延续。非遗技艺不再遥远,信仰也不再抽象。孩子们第一次明白:家乡,是可以被自己守护的地方。



红色家书:笔端回响信仰,童心传承精神


在“红色家书”环节,孩子们用稚嫩却真诚的笔触写下心中最朴素的敬仰与承诺。


“我喜欢红领巾,它是你们用鲜血染红的。”“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也为祖国做贡献。”……一封封家书虽字迹稚嫩,却饱含深情,真实展现出信仰的传承与精神的延续。


队员们认真阅读这些信件,纷纷表示:孩子们用最纯真的方式回应了红色精神的传递。这些语句,正是对革命精神最生动的回应。



红梦燃乡土:榜样照童心,乡情铸信念


活动尾声,队员们讲述了一组温暖真实的乡村人物故事:辞职返乡种植火龙果的李世瑶,用科技助农的“新农人”王文超,成立合作社助农增收的袁长城,义务办学守护童年的陈海兵夫妇……这些普通人以行动诠释了何为责任与担当,也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光芒。


通过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志愿服务队希望让孩子们明白:家乡的未来,从不只属于远方的他人,更属于每一个脚踏泥土的自己。



点一盏灯,照亮一群梦


离开幼儿园时,孩子们纷纷举着自己的漆艺作品与团队成员合影留念。阳光洒在他们的笑脸上,那一份对家乡的热爱与信仰,已悄然扎根心田。


此次“红色精神课堂”,不仅是一堂爱国教育课,更是一场心灵启蒙与梦想播种。从信仰到文化、从榜样到责任,志愿服务队希望种下的,不是短暂感动,而是一颗颗未来可期的“振兴种子”。


红色精神照进童年,家乡未来终由少年守护。愿童心星火终燃成振兴之炬,照亮红军镇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