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墙绘与藤编文化碰撞出火花,2025年7月5日,“艺承藤韵·墙绘兴乡”实践团来到汉中市黄官镇藤编文化中心,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近距离感受藤编技艺的独特魅力,探寻这项传统工艺背后的文化根脉。

一藤一世界,指尖传千年
走进文化中心,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藤条清香。在非遗传承人的引导下,队员们沿着展陈长廊,一步步了解黄官藤编的历史渊源与工艺精髓。
“我们的藤编技艺始于三国,鼎盛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讲解员轻抚着一件精美的藤椅介绍道。展示区里,从生活用具到艺术摆件,每一件展品都展现着匠人们“以藤为纸,以指为笔”的智慧。


最让队员们惊叹的是原材料处理工艺。黄官藤编选用秦岭特产的青藤,需经过采割、蒸煮、晾晒、去皮等多道工序,才能成为可编织的柔韧藤材。“光是备料就要耗时半个月,而一件复杂作品的编织可能需要数月。”讲解员解释道。
经纬交错间,看见匠人匠心
在非遗工坊,队员们近距离观摩了藤编制作的全过程。老匠人坐在木凳上,双腿固定藤条,双手如穿花蝴蝶般灵活翻飞。挑、压、缠、绕——简单的动作重复千百次,逐渐编织出细密整齐的纹样。
“藤编最难的是力道把控”。一位老师傅演示道,“手劲重了藤条会断,轻了又无法定型”。他手中的藤条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在指尖的舞动下,渐渐成型为一个精巧别致的收纳篮,引得队员们连连发出惊叹。

守艺与创新,让老手艺焕发新生
创新展区内,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碰撞令人眼前一亮。黄官藤编在造型上突破传统,融合现代审美,打造兼具实用与艺术的新品;在工艺上创新技法与纹样,融入大漆、铁艺等元素,丰富表现形式;在技术上改良工具与流程,提升品质与效率,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在传承方式上,传承人利用互联网直播,在直播中向观众展现编织技法、展示新潮藤编产品,推广研学活动,让非遗借互联网融入现代生活。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藤编”。讲解员指着墙上的照片说,“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我们定期举办非遗研学活动,也开发了适合家庭体验的材料包,希望让更多人亲手触摸这门手艺的温度”。
离开展馆时,夕阳为藤编制品镀上一层金边。这些承载着时光的器物,正静静地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实践团成员们用镜头和笔记记录下这份感动,也将带着对非遗传承的思考继续他们的乡村探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