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项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实践故事丨课堂知识转化为助农本领,用专业视角触摸乡村振兴脉搏

发布者:陈天航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28日 09:37 [来源]: [浏览次数]:

近日,西安培华学院绿岭红苹先锋队深入长武苹果产区开展实践调研。队员们扎根田间地头,不仅真切触摸到传统农业转型的强劲脉搏,更在产业变局的观察中,收获了关于乡村振兴的深刻感悟。

初抵长武,果农老李的经历便给队员们上了生动一课。这位朴实的果农侍弄着旁边新建的蔬菜大棚,旁边自家的果树地,树干却早已枯萎,荒草长得半人高。队员们走村串户时发现,类似场景并非个例:老龄化农户守着的老旧果园里,多半已长满半人高的杂草,不少人索性砍了果树,改种耐旱的玉米和小麦,更有头脑灵活些的,凑钱搭起蔬菜大棚,试图在熟悉的土地上寻条新出路。疏花疏果的人力成本压得人喘不过气,病虫害防治仍凭老经验摸索,产出的普通苹果在全国产能过剩的市场中毫无竞争优势。这让团队深刻体会到,传统农业“小散弱”的现状已难以抵御市场竞争,转型并非“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的 “必答题”。

不过,长武在产业转型中的蜕变更让队员们备受振奋。在当地合作社的大棚里,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既能拿到租金,又能作为 “产业工人” 每月挣得 3000 元收入;特色种植基地中,蘑菇、中药材、大棚蔬菜长势喜人,连片的玉米田与小麦地在风中翻涌着金浪,近三年新增 20 多个种植基地的亮眼数据,印证了“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 的发展智慧。而政府提供的“点对点” 培训、每亩 500 元的补贴以及产销对接平台的搭建,更为产业转型注入了 “主心骨”。这些实践让团队明白,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唯有农户主动求变、政府精准扶持、市场资源整合三方形成合力,才能让产业转型走得稳、走得远。


最让队员们触动的,是苹果产业园区里的“新旧对话”。千亩标准化果园内,无人机喷药、滴灌系统定时补水已成常态,“瑞雪”“秦脆” 等优新品种挂满枝头,“长武红” 品牌的打造让苹果每斤多卖 2-3 元。园区负责人介绍,“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的模式让亩均收益上涨了四成。这一变化的背后,是科技赋能的强大力量,是品牌化带来的增值价值。团队成员由此深刻认识到,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规模”“标准”“品牌” 这三个关键词,只有打破 “小而散” 的发展桎梏,才能让乡土产品真正走进广阔的大市场。

此次长武之行,让绿岭红苹先锋队的学子们跳出课本,深刻理解了“纸上得来终觉浅” 的深意。他们不仅看到了传统产业面临的困境,更见证了破局的勇气与智慧。团队表示,未来将带着这份实践感悟,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助农本领,用专业视角帮助农户选品种、用电商思维拓宽销路、用技术知识推广种植标准,助力更多乡村像长武一样,在产业转型中收获发展新机,让青春力量真正扎根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