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项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青春向乡行【71】 丨 稻浪听鼓韵,人文寻古今——党岔镇回溯历史底蕴之旅

发布者:陈天航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12日 22:59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盛夏的党岔镇,热风裹挟稻香。过去几天,晨露轻染党岔镇南庄村的稻田,地方文史研究者与腰鼓艺人携手,带领村民与学子,踏入这片土地的历史长卷。往昔,党岔镇先辈们以水稻耕耘为生,借腰鼓抒发情志,在岁月里沉淀下独特烟火;今朝,鼓点应和稻浪,探寻古代农耕传承、民俗根脉,让千年历史底蕴如稻穗沉实,在代代人心中延续生长。

无定河畔稻浪起

高原新景入画来

团队在无定河畔展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亩水稻田如绿绸铺展。谁能想到,曾以谷子为主要作物的陕北高原,如今能种出稻米?党岔镇依托无定河冲积平原黑垆土,借引黄灌溉之便,推动传统旱作农业转型。选育耐旱稻种、改良灌溉技术,让亩产稳定在1200斤。收割时节,联合收割机穿梭稻浪,传统农耕与现代农业碰撞,勾勒出独特的高原丰收图。

北庄村,传统院落见证“三变”改革实效。荒坡地流转成有机水稻种植基地,资源变资产;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资金变股金;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农民变股东。从撂荒到产业兴旺,党岔镇入选首批国家级产业强镇”、获评“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为乡村振兴提供实践样本。

调研中,团队触摸传统农耕与现代政策交融脉搏,理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意。此次党岔之行,见证中央乡村振兴政策在黄土高原的鲜活实践,团队也将以镜头、文字,传递这片土地的振兴新声,让更多人看见黄土地的蜕变力量。

探寻党岔腰鼓传承之路

书写传统文化发扬篇章

随着脚步踏入陕西省榆林市党岔镇,开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横山老腰传承脉络的探寻之旅。在党岔镇,团队成员首先来到老腰鼓排练现场。当表演开始,老腰鼓老师和同学们身着传统服饰,身姿矫健地舞动着。他们刚劲有力的动作、激昂澎湃的鼓点,那鼓槌挥舞间带出的风声,与响亮的鼓点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黄土地上的故事。有队员表示:“第一次现场看老腰鼓表演,那震撼无法言表,每一个鼓点都像是黄土地发出呐喊。”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更是队员们与传统文化的一次亲密接触,让他们对横山老腰鼓独特的艺术魅力有了最直观的感受。

为深入了解老腰鼓传承现状,实践团采访当地著名老腰鼓传承人张天飞老师。张老师提到,近些年,政府和学校越发重视,不少孩子开始接触这门艺术。他对此感到十分欣慰,认为这是老腰鼓传承的希望所在。张老师从事老腰鼓表演已有十余年,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痕迹,但他对老腰鼓的热爱却丝毫未减。他称老腰鼓是横山人祖祖辈辈传下的宝贝,承载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情感和记忆。

乡音解码岁月痕

方言传承觅根踪

在追溯党岔镇历史底蕴的途中,“横岫遗韵”团队深知,方言是镌刻在乡土血脉里的活态档案。为此,队员们专程拜访深耕当地方言研究的刘老先生,并走进田间地头与村民促膝长谈,在乡音絮语中打捞被时光珍藏的文化记忆。

刘老先生的书房里,泛黄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党岔方言的独特词汇与发音规律。“咱这方言里,‘日头’叫‘热头’,‘玉米’喊‘玉茭子’,都是祖辈们顺应自然、贴合生活的创造。”老人翻着手稿,用带着浓重鼻音的党岔话举例,“你听‘言传’这个词,比‘说话’多了几分郑重,这和咱陕北人直爽又讲究礼数的性子分不开。”队员们围坐桌前,一边用录音笔记录发音,一边在笔记本上标注词义,时不时就某个词汇的演变向老人请教。当听到“夜来”(昨天)、“后晌”(下午)等古汉语遗存词汇时,大家不禁惊叹方言作为“语言活化石”的魅力。

午后的南庄村头,几位纳凉的老人成了队员们的“活字典”。72岁的王大娘指着院墙边的酸枣树说:“这‘圪针’(带刺植物)结的果子,小时候摘着吃能酸掉牙。”队员们顺势追问“圪”字的用法,发现当地话里“圪梁”“圪崂”等词,精准描绘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貌。在与养羊户李大叔的聊天中,队员们记录下“羯羊”“羔子”等畜牧专属词汇,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表达,恰是党岔镇农牧交融历史的语言佐证。

调研中,团队还发现方言正面临传承断层——村里的孩子们虽能听懂长辈的话,却习惯用普通话回应。刘老先生感慨:“年轻人外出务工多,方言成了家里话,好多土话怕是要随老辈人走了。”为此,队员们协助老人整理方言词汇表,计划结合当地童谣、谚语,编纂成通俗易懂的《党岔方言拾趣》小册子,赠予镇中心小学作为乡土教材补充。

从书房到田埂,从笔墨记录到语音存档,这场方言寻根之旅,让队员们触摸到比文字更鲜活的历史肌理。那些在舌尖流转的声韵,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党岔人身份认同的密码,为理解这片土地的人文基因,打开了一扇充满烟火气的窗。

课堂播撒新知种

童心绽放笑颜花

“横岫遗韵”团队深知,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连日来,队员们走进党岔镇各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化身临时老师,为暑期里的孩子们开设趣味课堂,辅导作业,用青春力量陪伴孩子们成长。

党岔社区实践站,二十多个孩子围坐成圈,队员们带来的“稻浪里的科学课”正热闹开讲。“大家知道咱无定河畔的水稻为什么能长得这么好吗?”队员举起提前准备的稻穗标本,从黑垆土的养分讲到引黄灌溉的原理,还用动画短片展示收割机的工作流程。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不时举手提问,互动间,知识的种子悄然播下。课后,针对不同年级的孩子,队员们分成小组辅导作业:帮低年级学生认读生字、练习算术,给高年级同学讲解数学公式、分析作文立意。遇到难题时,队员们耐心讲解,直到孩子们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同时队员们发现不少孩子喜欢画画。于是临时加开“腰鼓纹样创意课”,教孩子们用彩笔描绘横山老腰鼓上的传统图案。“看,这是云纹,代表吉祥;这是回纹,象征福气绵延。”队员边示范边讲解,孩子们发挥想象,有的给腰鼓画上稻穗,有的添上无定河波浪,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作品,成了传统文化与童心的奇妙碰撞。

夕阳西下,孩子们抱着完成的作业和画作,拉着队员的手舍不得松开。“老师明天还来吗?”“我把画送给你!”稚嫩的声音里满是期待。这场社区授课之旅,让队员们看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也更深刻理解“教育振兴”的分量。

青春接力传薪火

南庄文脉向新

以青春之姿探寻文脉传承——在南庄村,团队成员紧跟当地干部的脚步,开启文化溯源之旅。古民居前,队员们轻触砖石,聆听岁月低语;历史文化牌旁,大家驻足凝视,从文字里打捞南庄往昔。干部缓缓讲述村庄的历史沿革,从先辈拓荒的艰辛,到传统民俗的传承,那些在岁月里沉淀的故事,化作文化脉络,清晰铺展在队员们眼前,让青春目光,触摸到乡村历史传承的温度。

随后团队一行踏入党岔镇中学。在校园里,队员们穿梭于阅览室,翻阅学生们的读书笔记,感受知识滋养的力量;驻足多功能活动区,想象孩子们在此追逐兴趣的模样;凝视特色课程展示区,探寻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与学校负责人交流时,队员们仔细询问丰富课余生活、推进素质教育的举措,了解文化中心在整合资源、助力乡村教育提质中的作用。每一个问答,都是青春对乡村教育发展的思索,试图为乡土教育振兴,探寻可行方向。

此次党岔镇之行,是“横岫遗韵”团队扎根基层的生动实践。在这里,队员们触摸到乡村历史文化的厚重,也看到乡村教育的蓬勃生机。这场实践,让团队深刻感知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明晰自身责任。“横岫遗韵”团队将以此为起点,梳理实践所得,把青春力量注入乡土发展,用调研成果、行动担当,助力党岔镇在文化传承与教育振兴的道路上,踏出更坚实的步伐,让下乡寻根的初心,化作赋能乡土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