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我校50年代老校友赵瑞雯老师在女儿聂莹的陪同下重返母校,回忆当年在学校的点点滴滴,真情溢于言表。赵瑞雯,三原县人,生于1926年,1945年毕业于陕西省商业专科学校,在当年的长春统计学校(西安培华学院前身)任会计、统计学专业老师,会计师职称。她丈夫聂建人是当时学校的骨干教师。
我校副校长段茂贤、就业办公室主任王文勇、校友会李志安老师热情接待了老校友,财会学院学生自发的向赵老师献上鲜花,表达深深的敬意。
赵瑞雯老师是一九四九年前的老牌大学毕业生,和丈夫一样热爱教育事业,都是当时学校的骨干教师。赵老师的丈夫聂建人是我校上世纪四十年代教师,1956年,赵瑞雯老师和丈夫聂建人随同老校长姜维之举家迁往吉林国家长春统计学校任教,担任会计学原理、政府会计、农业会计教师兼任班主任。她和丈夫与老校长姜维之一家以及培华有着半个多世纪的不解情缘。“当时自己还很年轻,在学校教书的日子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赵老讲到。近些年她虽年事已高,但仍十分关心学校的发展,令老人欣喜的是学校近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成为西北乃至全国民办高校的典范。
看着校史馆一张张熟悉的黑白照片,勾起了赵老师当年点点滴滴的回忆,想到了姜维之先生的音容笑貌。谈起老校长姜维之,赵老师动情的讲到:“姜校长是一个热心办教育的人,当年他将陕西的教师和家眷一同带着迁到了吉林长春,刚到长春的时候,办学条件比较艰苦,学生宿舍用火炉来取暖,许多人水土不服。但姜校长意志坚定,乐观开朗,他为了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当时,学校教学以及日常工作实际仍由姜维之副校长主持。这一时期,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有统计学原理、工业统计、会计学、经济学及语文、数学等文化课和政治课等。吉林长春办学一年有余,在1958年轰轰烈烈开展的“反右”运动中,姜维之校长和几位骨干教师被错划成右派,学校教学管理无法正常运行中止了办学。
据赵老师回忆,建国初期学校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学生入学的年龄与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当时国家要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尽快为国家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1956年秋,姜维之、郭育人率20余名教职工满怀激情奔赴东北,组建国家长春统计学校。回忆当年在长春教书的艰苦环境,赵老师记忆犹新:“当时许多教师都是陕西人,不习惯食用东北的玉米、高粱等,再加上东北气候寒冷许多人不适应,但为了尽快为国家培养出优秀人才,教师们经常工作备课到深夜。”
学校教学严谨,教师们都能够循循善诱,不使一位学生掉队,学生勤奋好学,尊敬师长,整个学校学风很正。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今天已是耄耋之年,令赵老师难以忘怀的是培华人对于艰苦奉献精神的代代传承。“什么是培华精神,培华精神就是胸怀大志,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弘扬传统、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当初北上长春,就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服务社会需求,今天也是一样,培华精神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