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本学期,我校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启动免费急救课程培训,通过系统的技能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应急救护知识,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精准帮扶:把“刚需技能”送到最需要的人身边



此次急救课程培训由党委学工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合校医院及西部第一急救培训中心共同策划实施,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身打造。课程以“实用、刚需、易操作”为原则,涵盖心肺复苏(CPR)、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气道异物梗阻急救、常见意外伤害(如扭伤、烧烫伤)处理、突发疾病初步应对等核心内容,既包含基础理论讲解,更注重实操演练。
前期通过调研了解到,不少学生因经济原因从未接触过专业急救培训,而大学生活中可能遇到运动损伤、突发疾病、社会实践意外等场景,对急救技能的需求迫切。为此,学校不仅全程免除培训费、材料费,还为参训学生配备了急救手册、三角巾、碘伏棉签的实用急救包以及模拟训练道具等学习资料,让大家学得安心、用得方便,确保学生“零负担”参与。
干货满满:从理论到实操,把“救命知识”学扎实




培训课上,讲师结合大学生生活场景抛出的问题,总能引发热烈讨论。课程内容涵盖6大核心模块:
• 心肺复苏(CPR)与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配合使用,从判断意识、呼救到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每个步骤都标注着“生死时速”的关键要点;




• 气道异物梗阻的应急处理,针对成人、儿童的不同操作手法,讲师用动画演示+真人模拟的方式讲得明明白白;


• 常见意外伤害处理,如运动扭伤后的“RICE原则”、烧烫伤的正确降温方法、鼻出血的紧急止血技巧等,都是大学生日常可能遇到的场景;
• 突发疾病应对,包括高血压急症、癫痫发作、过敏反应等的初步识别与处理,教大家如何在等待救护车时争取黄金时间;
• 户外实践安全,针对假期兼职、支教、实习可能遇到的中暑、溺水、动物咬伤等情况,提供具体可行的应对方案;
• 急救法律法规与伦理,讲解“好人法”如何保护施救者,消除大家“不敢救”的顾虑。
理论讲解后,进行实操环节。学生们分成小组,轮流在模拟人身上练习心肺复苏,讲师则逐个纠正按压深度、频率、手势等细节。
温暖回响:技能背后,是更有底气的青春
培训结束后,第一期2575名学生全部通过考核,拿到了由美国心脏协会AHA认证认证的《BLS生命基础支持课程结业证书》。在课程反馈表上,“实用”“贴心”“有安全感”成为高频词。有学生写道:“比起物质帮助,这种能‘护自己、帮他人’的技能,让我觉得更有力量,也更有信心面向未来的生活。”参与培训的学生纷纷表示,这样的课程既实用又暖心,不仅学到了“救命技能”,更感受到学校对他们成长的关注与支持,未来将把所学技能运用到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既守护自己,也力所能及帮助他人
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杨媛表示:“资助育人,既要‘雪中送炭’,更要‘赋能成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独立生活、社会融入中可能面临更多挑战,我们希望通过这类课程,让他们不仅经济上有保障,能力上也有提升,真正实现‘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成长。”我校已将急救培训纳入“资助育人”常态化项目,结合学生反馈持续优化课程内容,逐步拓展至心理健康、职业安全等更多实用领域,以精准帮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注入更多动能。
从课堂上的专注练习,到拿到证书时的笑容,这场免费的急救培训,不仅教会了学生们“救命”的技能,更给了他们一份面对生活的从容与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