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工动态 >> 正文

辅导员说丨以微信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05-05 [来源]: [浏览次数]:

摘要:以微信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内在运行逻辑,更有鲜明的实践价值。然而,在实际运行中,面临诸多困境,突出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含的政治性和潜隐性与微信所呈现的实然形态存在冲突、大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微服务存在速度差、微主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联合不到位。破解上述难题,应从微信息、微服务、微联合等方面着手,准确把握着力点、彰显隐性教育魅力,优化微服务质量、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强化微主体联合、形成隐性教育合力。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淡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说教色彩,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将收到“不言之教胜于教”的效果。

微信自诞生以来,以其社交性、便捷性、开放性和自媒体性等优势,迅速坐拥亿万粉丝。截至2023年6月,在我国10.79亿网民群体中,学生占比高达63.3%;微信朋友圈使用率高达87.3%,在典型的社交应用中遥遥领先。可见,微信已成为青年大学生社交新宠,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打开了新的突破口。以微信为载体,拓展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探寻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之策,对赢得和团结大学生,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以微信为载体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意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的内核和本质规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是赢得和聚集青年的基础性战略工程。隐性教育是通过无压力方式对教育对象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或者引导其自主自觉接受教育的过程。以微信为载体,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教育者利用微信平台,在教育过程中运用隐性教育理论,开发与利用隐性教育资源,采用比较含蓄或隐蔽的方式,对大学生实施潜移默化式引导,使他们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触动和教育,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巩固与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选择,有助于实现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战略任务。其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育方式交互性有助于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价值观狭窄化、教学要素孤立化、教学过程程序化、教学手段单一化、教学管理死板化及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失衡等弊端。当今一些高校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依然难以跳出此窠臼。

00后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善于使用各种新媒平台和技术,习惯通过网络获取各方面知识和信息,喜欢在网络社交平台展示各种“秀”。微信不仅可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传递信息,还可以实现使用者的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以微信公众号或朋友圈为载体,推送言简意赅、图文并茂、情理相融、符合大学生阅读习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信息,可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结构,增强教育亲和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大学生相近的年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使他们拥有更多的共同话语,彼此间传播的信息也更容易引起共鸣。通过朋友圈,大学生能有效实现信息多次传播,迅速扩大覆盖面,快速增加受众,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力。这种避免生硬政治说教、适应青年话语体系与表达方式、具有强烈交互性的教育方式,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更好地渗入学生头脑、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具有强烈的“代入感”,不失为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成功变革。

(二)教育目的潜隐性有助于消弭大学生抵触心理

教育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置性工作,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更好地经由加深认知、强化认同而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显性教育往往过多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容易触发学生抵触情绪。反之,将微信作为隐性教育平台,在教育目的上更具潜隐性,可以巧妙地隐藏教育目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布相关信息,更易吸引学生关注,引起学生共鸣和互动,从而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这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自觉性的教育方式,使教育者从传统教育模式中的“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和“指挥者”,无疑有助于消弭大学生的抵触心理。

(三)对象自主性有助于增强大学生价值认同

隐性教育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在各种渗透性教育活动中进行自主选择、内化和外化,整个教育是学生自愿选择和主动参与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当微信平台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时,教育者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自上而下式教育模式,尊重学生的平等性、主体性地位,和学生进行和谐互动,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增强亲和力,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加明显。同时,微信平台的开放性与多向互动性,使得每一用户都可能成为新媒体信息的接收者、传播者、评论者和反馈者。这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传统角色定位,使其从被动的知识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创造者,并能及时自由地进行自我表达。这与00后大学生对自主性学习的需求高度契合,能有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进而增强价值认同。

二、以微信为载体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大学作为育人机构和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理应成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淬炼器,不断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当前,不少高校积极开发微信教育平台,试图充分挖掘其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优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有待突破的现实困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含政治性和潜隐性与微信实然形态存在冲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重要的价值标准,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采取隐性教育方式的隐蔽性并不能完全掩盖其本身内含的政治性。作为开放平台,微信承载的信息量巨大、信息内容多样、性质不一。多样的信息和多彩的网络空间虽然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但也无疑加大了教育的难度。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含的政治性与微信承载信息的多样性相互交融碰撞时,必然产生不同的效果:当两者政治性质相吻合时,就会同频共振,产生良好隐性教育效果;当两者相抵触时,就可能会引起大学生的负面回应,甚至进一步形成扩散效应,严重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运用微信平台进行隐性教育,难点在于如何恰如其分地把握承载信息的“隐适度”。依托微信进行隐性教育,初始目的在于有效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从而提升教育实效性。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若微信承载信息隐蔽性过大甚至与内容脱节,就会导致隐性教育无法达到目的,学生只会浏览表层显性信息,而不能彰显隐性教育的魅力。反之,若隐蔽性太弱,势必导致隐性教育失去优势,给学生一种赤裸裸灌输“大道理”的感觉,容易适得其反,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大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微服务存在速度差

00后大学生“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但他们的个性发展呈现出与以往大学生不一样的地方,自然对教育方式有着个性化需求。然而,当前一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微服务相对于大学生自由个性的发展速度显得滞后,存在一定的速度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创新速度滞后于大学生发展速度。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00后大学生,见证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快速崛起,见证了中国模式的魅力,尤其是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对主流价值观念和国家的认同度明显高于以往大学生。但是,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暴露出来的诸如腐败、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领域存在的问题,其主观认识却常常带有主观片面性。这种矛盾的纠缠交织,使他们既乐于探究身边的真实世界,又容易受网络负面新闻的牵引。他们不再只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而成为信息源和传播者。虽然很多高校在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但其步伐似乎滞后于大学生从95后到00后飞跃发展的速度。尤其是有些学校传统色彩浓厚的教育方式,更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微信平台的“老套路”宣传方式让他们好奇心不再。

微资源开发和利用滞后于有效教育需求。虽然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优势,但对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力度存在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各高校鲜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属教育平台,力度和效度明显不够。二是微监管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涉及隐性传播与潜移默化渗透,但不同载体传播过程存在差异。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过程将传统媒体“传播者→守门者→过滤器→受众”四要素构成的“主导受众型”简化为由“传播者→接受者”两要素构成的“受众主导型”。这种双向传播过程,传播环节不再通过守门者把关和过滤,容易导致信息传播出现无政府状态,甚至导致出现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悖的内容,严重弱化教育效果。三是教育者微素质不强。有效利用微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教育者的理论素养与新媒体技术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多数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对新媒体技术的娴熟使用,还是对微信息的敏锐洞察力和微语言的熟练驾驭力,抑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都存在明显不足。

(三)微主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联合不到位

以微信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统由多种要素组成,涉及多方关系,而在多方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微主体的影响与作用较为突出。从角色角度进行划分,微主体主要包括社会微主体、高校官方微主体、学校社团微主体和学生微主体。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主体的配合与协调。但是,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社会微主体往往因涉及面广而略显松散,很难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高校官方微主体常常过于关注受众面,而忽略教育的针对性和精准化,且缺乏校际联合互动和校内外无缝衔接;社团微主体因受功能和学科的局限,很难实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同向同行;学生微主体因个体价值观的差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之间难免失衡,且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和抽象表达、社会转型中现实问题和西方价值观冲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同。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微主体之间难以有效协同联合以形成整合力量,势必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三、以微信为载体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而青年价值取向在某种意义上将决定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以微信为载体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充满困难与挑战的实践过程,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青年大学生独具个性的现实需求,我们必须迎难而上。

(一)准确把握着力点,彰显隐性教育魅力

隐性教育的最大魅力在于通过各种无形胜有形的方式方法,寓教育于潜移默化中。要发挥微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需要准确把握着力点,依托有形的微信载体开展无形的教育。一是实现各种微信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有效承接。要将知识形态和情境引导无缝衔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隐性承载。二是实现微信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性质高度吻合。要确保微信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方向,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沿着正确轨道运行。三是实现微信息潜隐性的恰到好处。微信息过于隐蔽则不易被学生有效理解和内化,过于暴露则会导致隐性教育失去价值和优势。为此,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编辑处理微信息后,开展大学生试解工作,依据大学生的实际反应,适时对微信息进行优化,待潜隐性适度时发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二)提升微服务质量,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面对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和更具个性色彩的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微服务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随着大学生自由个性的发展和心理需求的变化因材施教,实现精准供给和有效供给,从而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微信息的辐射扩散作用。

第一,树立精品意识,做好微信平台。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微信专属平台时,要意识到内容与教育者是关键。一方面,要坚持“内容为王”原则。及时推送具有权威性、专业性、时效性,有价值、有质量、有能量、有亮点、有温度的精品内容,开辟富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精品栏目。另一方面,要打造一支高素质教育队伍。教育者要有敏锐的微意识,充分认识微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通过与学生的微信互动交流“见微知著”,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要深谙微理论,研究微信等微媒体的传播理论与传播规律,研究如何将微信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结合;要掌握微技术,积极参加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增强熟知微信、掌握微信的应用本领。

第二,创新传播方式,做新微信平台。高校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信公众号推广宣传,培养学生粉丝,稳定关注人群。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微星代言”活动,通过与一些学生追崇的网络意见领袖及明星开展合作,依托他们的微信平台代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增强吸引力,赢得大学生关注;开展“微文明——为正能量点赞”,通过推送感动中国、感动校园等正能量事件,引导学生点赞及评价,传递真善美的行动和声音;开展“微信推文创作大赛”,引导学生在摄影、微视频、文学、动画或漫画、音乐等多种表现形式的作品创作中,深入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开展文创产品开发,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吉祥物、“呆萌”表情包、书签等,将传统枯燥乏味的大道理式说教变成现代潮流易被接受的“微产品”,用时尚的方式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契合学生需求,做对微信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契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提供有效供给,给学生更多样的“营养”。首先,微信息要转换话语。在话语风格上实现从宏大叙事向简约新鲜转换,在话语系统上实现从党的话语体系向学生日常生活话语体系转换,从而提高教育话语的亲和力和穿透力。其次,微信息要更新快捷。教育者要随时关注相关社会热点事件,及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进行解读,既保证微信息的热度和广度,又引导学生在关注社会热点的同时不失理性思考。再次,微信息要强化互动。构建多维互动网络,教育者不仅要在微信上与学生互动,还要在微博、QQ、抖音等平台同步互动,进一步提升微信的舆论引导能力。

(三)强化微主体联合,形成隐性教育合力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微联合由多元要素组成,只有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协同效应,才能真正增强微联合的力量,形成隐性培育合力。

第一,强化高校官方微主体主导作用。一方面,高校官方微主体要放眼全局,加强意识形态引领,把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生活实践相对接;另一方面,要开发学校、二级学院、学生社团多层次微平台,做到总调控与子平台有效结合。学校总平台要发挥好引导、管理和监控职能,促进二级学院、学生社团子平台在统一组织下发挥更大宣传功效;子平台要注重结合学院情况、学生特点、社团性质等,选定有特色的传播内容、有效的传播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扩散信息,提高点赞率和点击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第二,放大学生微主体朋辈效应。大学生微主体往往以个人微信形式出现。由于大学生群体年龄和心理接近,加之学习生活场所特有的聚集性及交流的方便性,使得彼此间思想更具共鸣性。可以借助大学生群体中的共同兴趣组微信、班级微信、社团微信、协会微信等平台,放大学生干部和优秀学子的朋辈效应,让他们争当“意见领袖”,传播正能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更具隐蔽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实现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三,发挥社会微主体辐射作用。社会微主体看似分散而难以凝聚力量,但当深入实际时却不难发现,社会微主体有着自己的核心凝聚点,其主要以网络大V、明星等为向心力。因此,教育者要善于与这些群体积极开展微合作,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

微信作为自媒体平台,在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充分利用微信交互、自由、平等、开放的自媒体平台特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领学生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学生知国情、明是非、经风雨、长才干,引领学生主动在微信平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冯贝,中共党员,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党建,现任医学院辅导员兼党务干事、医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近年来,主持校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课题1项,在《中学政治参考》等刊物发表论文7篇,其中核心论文1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2023年获得西安培华学院党史校史知识竞赛优秀指导老师,医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所带班级医学检验技术2101班获校级“姜维之班”创建优秀班级,学生第二党支部获批第二批校级样板支部和第四批省级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