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前高压的学习和竞争环境下,很多学生面临各种心理压力,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和情绪管理困难等。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迫切的任务,涉及学生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并就其实施和评估进行探讨,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及表现
在实践中,通常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为两大类,分别为诊断范围内的心理问题与发展性问题。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常发的属于诊断范围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症和焦虑症,对于属于诊断范围的心理疾病我们一般采取及时发现,及时转介的方法去应对。属于发展性问题的心理疾病有:青少年学习问题、家庭亲子问题、人际关系、环境适应问题、就业困惑及对策、自我成长问题、情感问题以及其他。在这些发展性问题中,常见的大学生困惑有环境适应问题、人际关系、职场压力、婚恋情感问题。
2. 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总和,像背景板一样,对每个人的行为产生着不易察觉却十分深刻的影响。大学的求学阶段属于从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走向开放的社会环境的过渡阶段,充满了新的变化。在这个阶段,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也在累积社会经验,为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因为这种变化和极速的成长,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对未来产生迷茫和焦虑的情绪;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崇尚拜金主义、为了实现自身目标不择手段,甚至侵害他人利益,带来恶劣影响及不良后果。
家庭是人生旅程的起始点,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在大学生的三观形成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父母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法经常会潜移默化的出现在孩子身上,许多发展性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也跟原生家庭有着紧密的关系。一些家庭情况如父母离异、缺乏沟通、手足竞争及长辈溺爱等,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成长和塑造中遇到许多问题。如成年后表现出自卑、孤僻甚至暴躁的性格特征;或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恐惧与不安,将他人的友好互动曲解为敌意,从而导致更多的心理问题。
学校和教育是链接社会与家庭之间的桥梁,也是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在校园中,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化训练。大学生面临的人际关系和问题是超越自身从前的经验的,如离开家乡与父母到新的城市生活、室友之间的关系处理、年轻人的情感问题及升学就业问题等。这些复杂的情况是很多大学生通过个人努力无法完全解决的。这时候,也需要学校通过积极了解、制定政策,参与到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1.制定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计划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多个方面全面落实,从预防到干预,制定环环相扣的方法和措施。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普及。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也可以利用媒体、社交平台等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其次,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机制、提供心理健康支持与服务、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校可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变化,为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依据。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合作,形成更为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整合社会资源,与心理健康机构、社会组织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促成大学生心理健康事业更专业、长久、稳定的发展。
2.实施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和辅导员是最经常与学生接触的,因此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发挥教师的辅导员的作用。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形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也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包括心理健康俱乐部、志愿者服务等,为学生提供交流和支持的平台。不定期组织心理健康工作坊和讲座,邀请专业心理学家分享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压力。
最后,还要善用社会资源。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相关信息,增强自我学习的能力。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后学生的学业成绩变化,以评估教育对学业的积极影响。统计心理咨询服务的使用情况,了解学生主动寻求心理支持的程度,以评估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效果。
3.加强导员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
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决定了他们通常需要同时面对大量学生,工作压力较大,可能难以深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些学生对辅导员存在心理障碍,存在不太愿意主动沟通的现象;很多辅导员也存在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的情况,需要加强相关培训。
学校可通过提供培训课程、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等方式,提升辅导员在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水平。 也可以通过合理的分担辅导员的工作负担,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辅导员要学会缓解情绪和压力的方法, 首先要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 这样才能够传递正能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个积极向上的辅导员带出来的学生也会是积极乐观的。
4.调动家长、教师的参与及配合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学生不仅需要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也是不可忽视一部分。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关系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是否有家庭暴力、赌博或其他不良习惯,都会使学生形成抑郁、焦虑、孤僻的消极心理,父母的过度溺爱也会导致子女被动、依赖胆怯等不良心理倾向。
学生健康的心理需要学校提高家校联动的意识,学校要主动联系学生家长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变化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根据实际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把学生的思想波动情况反馈给家长,从而更好地梳理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人群,学校更应经常与家长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尽可能避免学生天长日久产生的心理障碍。
结论: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和应对能力,学校和社会应加强相关的教育工作,并采取有效策略。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建设一个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应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更加精准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同时,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形成共同合力,共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培养更加健康、积极向上的大学生作出积极贡献。

个人简介:赵聪文,女,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助教,先后担任校团委宣传部、学生服务中心(党委学工部)一站式服务办公室干事,现任传媒与设计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