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工动态 >> 正文

大学生“一站式”社区志愿服务创新路径研究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09-09 [来源]: [浏览次数]:


摘要:“一站式”学生社区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对学生工作业务进行流程再造、优化升级,充分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志愿服务参与社区建设、服务社区发展,已然成为高校育人的新途径,但目前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受场地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度低、认同度不高,专业联动性不强、协同性不够等问题。

关键词:“一站式”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实践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教育部于2019年启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服务全过程,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并将之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提升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化、精细化水平的重要改革举措。2021年全国有31所高校集成探索,再到2022年扩大覆盖至1447所各级各类高校,实现了“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三步迈进”,社区建设已蔚然成风。


1  志愿服务在大学生“一站式”社区中的意义

志愿服务是一种社会行为,人们在不寻求回报的情况下,积极地将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知识奉献给他人。志愿服务具有利他主义的精神本质,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志愿服务是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场域和有效途径,用志愿精神所蕴含的育人资源可以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锻炼社会实践能力,锤炼品德修为。

1.1  志愿服务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

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交汇点,新时代对当代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勇担历史大任的时代新人,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志愿服务在培养青年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方面的独特价值,他曾在2013年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希望你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一站式”社区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无私奉献,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

1.2 志愿服务有助于锤炼品德修为

志愿服务的自愿性、无偿性和公益性特点给予大学生最大限度的选择与尊重,能够强化青年对行善立德的认知和运用,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实现有机统一,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育人了无痕”的积极效果。大学生在参与各种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过程中,充分体会“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青春是拿来奋斗的”的美好意蕴,从而能极大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社会责任感、社会认知度和公民道德素质,并外化为坚守岗位、吃苦耐劳、负责担当的进取行为,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牢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使命的奋斗精神,提升道德境界[3]。

1.3 志愿服务有利于锻炼社会实践能力

志愿服务具有双向激励作用。大学生在服务他人的实践中自身也切实受益,服务对象的肯定和自身价值的直接体现让大学生内心获得巨大的满足和慰藉,能够学习到各方面的技能,增长知识和技能,同时沟通协调、团队协作、应急处突等能力得到了真正锻炼,进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等,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2  大学生“一站式”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志愿知识缺失,服务技能不足

大学生志愿服务部分是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开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能为他人提供帮助,还能强化大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但是,有些专业在大学生社区并不能够直接利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志愿服务,即使有开展志愿服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也可能存在利用专业知识灵活性不足或服务技能不足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看,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培训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培训内容过于简单,只能运用于当天活动、培训过程形式化,与实际需求匹配度不够等。这些问题由此而影响了志愿服务的效果,也降低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2.2  志愿者流动性大,时效性不强

大多数大学生志愿者都是大一大二年级的,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初衷有丰富课余生活,增强课外实践能力,而当他们升至大三大四年级的时候则面临着学业任务重、就业问题的影响,因此放弃了志愿活动,这就导致有经验的志愿服务成员人数不足,志愿活动活跃但效果不佳。

类似于残特奥会这样的大型活动由于其特有的光荣感、使命感和短期性很容易吸引到志愿者,然而社会水平的高低可能并不是这些“高光时刻”能够体现的,而是细微到生活中与大学生社区学生息息相关的,如在公寓文明行为督查岗等都能够起到很好的表率和教育作用。

2.3  主动服务意识欠缺,社会责任感弱化

当前,部分学生存在社会责任感弱化等问题,对于志愿服务的认识不够清晰和深刻。而志愿服务的组织方也并未及时加强对志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只是盲目跟风、不能将志愿服务精神发扬光大。


3  大学生“一站式”社区志愿服务的创新路径

3.1  从思想引领学生志愿服务价值方向

志愿服务作为高校的一项特色学生活动,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高校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载体,利用系统思维把党建工作融入到学生思想方面,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学生社区加强党建工作社区阵地建设,促进了学生在志愿服务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4]。从而把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从教学楼延伸到学生社区,实现区域引领的全覆盖,加强社会服务实践教育的学习。

3.2  开展专业化的志愿微课堂

在大学生“一站式”社区构建专业化微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医学急救常识、理想信念教育以及志愿服务理念、基本技能、岗位要求等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体系建构,将志愿服务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开设志愿服务选修或必修课程。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培育国家利益至上的政治担当,而且能够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理念的认知,提升综合素养[3]。

3.3  加强志愿服务项目化

为提升“一站式”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系统性和专业化。一是拓展服务项目。学生社区根据公寓内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专业—需求”的双向匹配和双轮驱动,形成专业的服务队伍和清晰的服务项目。二是完善项目管理。注重发挥学生在“一站式”社区各板块的作用,进而完善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常态化志愿服务和多举措管理创新实现项目塑造和管理。

3.4  引入反馈评价机制

志愿服务具有无偿性,但也应该有一个基于志愿服务时间和质量的荣誉证明或优惠待遇作为激励制度。激励制度能够使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获得对自己价值的认可,从而保持志愿服务的热情和动力。同时,为了使奖励机制更加公平化,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志愿服务中引入反馈评价机制,如学生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则在服务结束后,向“一站式”社区的学生开展评价反馈,充分激发社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的新动能和新动力。


4  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为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促使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可将志愿服务工作作为抓手。“一站式”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能够发挥学生社区育人功能。不断创新“一站式”学生志愿服务路径,对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尤为重要,也能够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参与过程中真实地感知与体验,增强服务意识,以使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时代使命。


作者简介:田慧,女,汉族,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任职期间,发表思政方向论文2篇。曾荣获西安培华学院第十二届“名花有主”求职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西安培华学院第四届辅导员主题班会讲课大赛优秀奖、2022年度西安培华学院“职业生涯体验月”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2023年西安培华学院“巾帼建功标兵”、2024年度“五育并举”优秀指导老师。


参考文献: 

[1]韩续冰.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3.

[2]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N].人民日报,2013-12-06(001).

[3]邱萍.志愿服务培育时代新人创新路径研究[J].新生代,2023,(02):57-61.

[4]李默玉.基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探析[J].四川劳动保障,2023(05):65-66.

4D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