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工动态 >> 正文

辅导员说丨以感恩教育为抓手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实效性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3-29 [来源]: [浏览次数]:

摘要: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身为青年大学生,我们理应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其成为资深基本的道德修养。青年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参与青年志愿教育的活动意义。明确自身定位,青年是时代需要的英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身上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感恩教育;志愿服务;社会;机制

引言:朱娜娜、薛文新、冯思异等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探究—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一文中指出,大学生通过青年志愿服务有利于大学生进行实践,提升自我,但是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功利性、形式化比较突出。陈碧君、周冬雨(2018)在《基于目的性分析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引导探究—以徐州医科大学为例》一文中,提出加强大学生党团建设、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加强志愿服务宣传、加强志愿组织之间的交流、提升大学生的认同感。

一、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意义

1.志愿服务的意义

志愿服务是指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更是志愿服务的精髓。参与活动的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提高自身的办事能力,促进社会进步。作为青年一代大学生,应该牢记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利用自身课余时间无偿参与志愿活动,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通过所参与的志愿服务体会到感恩的意义及所实现的目标。

2.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情况与现状

就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在校大学生大多数通过学校组织的形式开展各类型的志愿活动,开展的志愿活动首先使青年大学生在思想上树立了志愿服务的意识,随着幻化而成的实际行动,推动了当今社会的文明指向和健康发展的方向。通过一系列的志愿服务大学生已然成为了志愿服务的庞大群体,通过自身参与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了新时期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自身素质、公民道德素质和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但根据数据调查,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学生缺乏主动性。例如,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没有完善的制度及机制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在资金配套、场地选用、外出安全会存在种种困境,所以凸显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不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屡屡遇到困难。此外,在青年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的同时也因实施的项目反射出当代大学生的非专业型、自身素质略差,面对较好的项目往往忽略了实施项目提升自身素质及专业性致使部分大学生失去耐心、耐性而退缩。

二、当代社会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1.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是一种品德,感恩,是发自内心地对别人的感激,感恩,是做人基本的礼貌,感恩,是人生最大的学问。所谓感恩,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在当代大学生成长的路途中,有着数不完与说不尽的感恩故事,那么通过这些故事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而可以起到教育大学生健康成长、回馈社会的重大意义。身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懂得“知恩图报”,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意识及自身素质。

2.目前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存在问题

(1)感恩教育趋于形式化,过于敷衍。感恩活动作为目前所开展的活动之一,没有得到相应重视程度,在举办相等活动时,组织者趋于形式只到达了应付的目的而非教育的目的。对于数量的要求,只在意量的需求忽视了质的变化。这必然导致了感恩教育没有达到培养与教育的目的,使整个过程复杂而无意义。

(2)学生整体素质不一,对社会人情冷淡。如今社会竞争压力大,竞争激烈,学生整体以00后为主。人际管理处理、责任感的缺失、回报意识都相对淡薄。例如,高校贫困生在评选完毕之后,拥有国家助学金或是别类型资助的学生,很少会有人主动对于帮助自己的人说一句感谢。认为自己所得贫困理所应当,以上行为所表现的就是学生普遍缺乏感恩之心,将一切认为理所应当。

(3)感恩教育方式简单。高校所开展的感恩教育只通过课堂的方式进行。往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通过主题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这种方式千篇一律、形式单一、内容不够新颖,主要以说教形式为主,学生参与感低、融入感低就导致了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主动性。面对这种单方面的思想灌输和讲解,忽视了学生的能动作用。

三、如何通过志愿活动加快感恩教育目标的实现

1.开展感恩实践教育,丰富志愿活动类型

将志愿服务延伸各地,依托志愿服务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将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的志愿服务中,打通大学生与现实生活对接口,为大学生提供平台,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志愿服务,体会到自己、社会、陌生人给予的帮助和施恩,既能锻炼自身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在志愿活动中,升华爱国、爱校之情。每所高校都有相应的品牌文化活动,将精品志愿服务作为校园文化精神品质塑造,打响品牌文化,使校内充满良好氛围。开展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如:扶贫、助老助残、支教帮扶、环保、红色教育、文化下乡等丰富学生活动类型,使之活动充满色彩,透过不同类型实践教育活动加快感恩教育目标实现。

2.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保障

为学生所开展的志愿服务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加大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提升志愿服务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利用社会与学校的宣传媒体,可开展一系列在志愿服务中涌现出的榜样力量和优秀事迹,让更多人群关注到志愿服务,无论在学校或是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广泛推行志愿者注册实名制度,通过建立完善注册制度,建立起经常性、社会性的志愿服务机制。建立健全的志愿服务体系后,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等,集中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作出贡献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及时给予相关鼓励与激励,并安排相关的培训工作,对志愿者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给予一定专业性和针对性指导服务。

3.完善考核体系,增设相关课程,建立评价体系

教育效果与相关的教育评价体系一直息息相关,感恩教育应有相关的感恩评价体系。如,大学生注册志愿服务个人的同学累积一定服务时长及不同类型的活动给予一定奖励或是学分置换。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从自身把感恩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化,通过严格的考核体系,进行管理,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大学生自身感恩习惯的养成,使感恩成为其自身最基本的素质之一。高校层面,可将感恩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感恩教育的意义,使感恩教育有强度有力度有温度,建立一套完整的感恩评价考核体系,将大学生感恩作为基本指标,严格实施落实,从而起到约束及规范大学生自身行为的作用。

家校联动,促进融合。感恩教育是永恒的,学校的教育是感恩教育的主要实施渠道,但学校力量只是单一方面,只有实现家、校、社会三方教育有机结合才能聚集三方力量。在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同时,将感恩教育与其融入,为高校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志愿服务为主流趋势,更是人文精神的最高级表现形式。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利于青年人养成良好的责任心,更有利于加快学生的感恩教育。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加快大学生感恩教育,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回归本质、回归初心。

结论

总而言之,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提升感恩仪式,有利于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但是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长效的机制、服务内容,品牌建设落后等,因此,高校还需要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心理认可,加快实现感恩教育目标的实现,打造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


王思思,女,1991年生,汉族,中共党员,讲师,学生干事,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健康管理师,国际创业教练(中级)。曾获陕西省第四届高校“优秀辅导员”、2018年全国民办高校优秀辅导员、“陕西高校志愿服务先进工作者”、西安培华学院90周年校庆“先进个人”、连续三年获得西安培华学院“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累计发表论文7篇,参与省部级课题5项,主持省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1项,校级辅导员工作室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