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工风采 >> 正文

辅导员说丨浅析劳育视域下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育人成效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11-26 [来源]: [浏览次数]: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实践技能,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高校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不仅完善了学校的劳育体系,提升了“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三下乡”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发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践育人;三下乡;社会实践

引言

20189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拓宽劳动实践的实施渠道,使学生在社会中进行劳动实践,深化劳动理论的学习,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同时,也给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拓宽教学思路,从实际出发,不仅从理论层面对学生施以劳动教育,更应将社会需要与学生特点相结合,在实践中发挥劳动育人的作用。

1【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高校劳动教育变质

①劳动教育实施的形式化。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拍照留痕”,导致劳动教育变成了“学生的表演课”,学生作业制作得很精彩,但没有学到实际的内容。

②劳动教育课程的同质化。由于缺乏明确的指导和经费与场地的限制,学校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常常忽视自身的实际条件和特色,导致课程内容局限为校园内部的卫生劳动,缺乏自身特色。

③劳动教育评价的应试化。部分学校在执行劳动教育时,将劳动课程等价于学科课程,仍然采取传统的纸笔测验,量化考核的老办法,既不能很好的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测评,还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让学生失去兴趣。

④劳动教育精神的空心化。目前来讲,大多数学校将劳以”育的目标视为学生劳动技能的学习和劳动习惯的养成,常常忽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造成了劳动教育精神的空心化,劳动教育成为了“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

1.2  家庭无视劳动教育

家庭普遍认为劳动对学生的成长不及考试重要。家长会替代学生进行任何家务劳动,只要求学生全力以赴学习考试内容,有些家长甚至会代劳学生本身生活自理的劳动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教育改革进程的稳步推进,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不单单需要人才具备优良品行,也期望人才具备较强的劳动素养。显然,以往通过劳动教育单纯强化学生劳动素养的教育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

高校开展与加强劳动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中必不可缺的关键环节,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坚定信念的有效载体。

2【 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的意义】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延伸课内教育到课外的一种方式,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第二课堂,也是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使之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外界、了解社会,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当代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是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1  在实践中增强理想信念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让大学生思想统一的基础。作为高校辅导员致力于培养有梦想、担大任、敢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三下乡”社会实践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融入基层,开展实践的广阔平台。大学生与实践地的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能感受基层群众之难,急群众之急,想群众之想,深入地了解乡村社会,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同时,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学生志愿服务的主阵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成长,实现人生价值,获得思想洗礼,从而成为具备能力和敢于担当的国家栋梁。

2.2  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

大学生通过暑期“三下乡”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不仅能够加强对社会的整体认识,而且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在加深大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乡村振兴打开了大学生的视野,为各种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展示专业能力的平台,如文史类的学生能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施展自己的教学才能,法学专业学生进行“防艾禁毒”宣传活动,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可以为乡村村落布局出谋划策等。

总而言之,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中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

2.3  在实践中转变就业思维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心态和就业选择上都遭遇巨大挑战。一直以来,高校都鼓励学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支持毕业生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希望学生们目光放长远,转变自己的就业思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大学生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去到农村,下到基层,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展社会实践,亲身经历产业乡村振兴的过程,在实践中树立起对基层工作的全新理解,转变就业观念,形成新的就业思维。

3【结论】

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要进一步发挥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作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高校劳动教育模式,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推动思政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积极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核心价值取向。牢牢把握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综合育人价值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勤俭、奋发向上的大学生。

作者简介

田慧,女,汉族,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任职期间,指导学生参与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发表思政方向论文2篇。曾荣获西安培华学院第十二届“名花有主”求职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西安培华学院第四届辅导员主题班会讲课大赛优秀奖、2022年度西安培华学院“职业生涯体验月”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2023年西安培华学院“巾帼建功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