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思政教育 >> 国旗下的微课堂 >> 正文

国旗下微课堂(六十一)|辅导员的爱国主义宣讲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09-25 [来源]: [浏览次数]:

国旗下的微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学校坚持每周一由二级学院党委书记代表、优秀辅导员与学生代表一同参加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辅导员微课堂暨主题宣讲

第六十一讲

开始啦

本周由

医学院辅导员

王云霞包春萍

0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文化育人功能

 

▲医学院辅导员王云霞

中秋月圆国团圆,国安民顺乐尧天。这周我们即将迎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以及国庆节,再次感受传统文化和国家带给我们的幸福感,借此机会在这里祝愿大家节日快乐。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校具有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用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必将更好引导广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坚持融会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观念,是高校教学育人的重要资源。用好这个资源,就要让文化融入课堂,为文化打造载体,综合运用全媒体方式、大众化语言、艺术化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宣传普及,举办各类学习宣讲、征文演讲、分享交流活动,用文化涵养品格,用精神提振人心;让文化融通心灵,教育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准自身定位,明晰人生方向,在奋斗中实现价值。还可立足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讲述历史文化名人故事,激励学生见贤思齐,将自我价值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突出知行合一。提升文化的育人功能,需要从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两个维度出发,以知促行、以行践知,让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创产品、短视频、摄影作品、绘画作品、音乐剧等文化产品的创作,在实践中展示自我。另一方面,以文化育人为抓手,以环境育人为载体,实施“网格+文化+育人”校园治理模式,建立宿舍、班级、楼宇、学院四位一体管理机制,设置谈心谈话室、书香活动室、学生活动室等文化空间,科学开展学业辅导、就业指导、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等,打造立体育人格局。

强化内外联动。多措并举,推动文化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坚持“走出去”,精心组织与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创新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等形式,探寻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请进来”,可与地方文化旅游部门、文化基地(机构)等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围绕研学产品、文创赛事等项目开展深度合作,也可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等走进校园,分享文化故事,用身边的榜样激励广大学生。坚持“传下去”,充分挖掘馆所文物、遗存遗迹、古籍典籍的丰厚资源,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亲身体验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更好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纵深和文化根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高校和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02中秋传承,花好月圆

▲医学院辅导员 包春萍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吟诵中秋月色的千古佳句,它再现了当时皓月朗照寰宇的静美意境。八月十五,一个植根中国传统文化的中秋节,一个让中华儿女痴迷醉心的日子,在我们刚刚踏入新的校园的初秋季节,又将来临。

但是,随着人们对传统节日意识的逐渐淡化,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似乎逐渐隐没在西方节日的光芒之下,节日氛围越来越淡,其间蕴涵着的文化内涵也渐渐被人淡忘。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与春节一起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将至,我们将怎么度过呢?我想,对于年少的我们,绝大多数人会说是吃月饼。的确,吃月饼,是中秋节最常见的一种庆祝方式,但如果仅仅只是吃吃月饼,中秋节的传统精髓就不能完整体现了。

其实,“月”也是中秋的一大特色。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每逢中秋,人们便有赏月的习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中秋这个节日里,月亮满圆,寓意着团圆、美满,人们常常会呼朋唤友,相邀走出家门,赏月、看花灯、放烟花、游园……人们以走亲访友、家庭团聚的方式庆祝节日的到来,希翼着家庭的和睦,带去对未来美好的祝福!

节日是人们联络感情的纽带,中国传统节日就像是一剂强力的粘和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这正是中华传统节日的深刻魅力所在。金桂飘香,花好月圆,中秋将近,同学们或许已经闻到八月桂的浓香,尝到了月饼的可口。但我们更应重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牢记“团圆”的主题,用实际行动表现出对家人的亲情,对朋友的友情,进一步加强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充分享受团圆的乐趣。从而把它的精髓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最后,让我借文征明的诗句结尾,憧憬即将到来的中秋。也借此机会,请允许我提前向大家道一声:中秋快乐!

▲智能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行政副院长 王林

月满中秋,情暖十一,我们即将迎来国庆节和中秋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两个传统节日,也是全国人民共同欢庆的日子。

刚刚两位老师以中秋节为切入点,指出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我们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这不禁让我想起刚刚开始的杭州亚运会,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以千年文明与现代技术的碰撞,以“水”为串联,演绎出一幅幅中国式浪漫的唯美画卷;以东方美学与国际视野的交融与共生,舒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以中国风范与亚洲风情的辉映与对话,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愿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交相辉映,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深远发展。

文化自信是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伟大国家,我们有着灿烂的文化传统,千百年来孕育出了中国人民特有的品质和精神。国庆节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象征。一呼百应的国歌声、国旗在空中飘扬的场景,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和强大。而中秋节,则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象征着团圆和和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每个家庭都会团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共享团圆之乐。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们今天能够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离不开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是众多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国庆节是我们对这一切努力的庆祝,更是对过去的缅怀和未来的期许。让我们铭记历史,珍视今天,为明天的中华崛起而不断奋斗!同时,在这个中秋佳节里,我也想向所有培华的老师、学子们致以最诚挚的祝福。祝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中秋快乐,阖家团圆!

在国庆节和中秋节的双重庆祝中,让我们更加坚定自信,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明天!谢谢大家!

辅导员简介

王云霞,女,汉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助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21年至今任医学院辅导员。荣获2022年度学生潜能发展优秀指导师,西安培华学院第二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赛三等奖。

包春萍,助教,男,汉族,出生于1980年3月,甘肃漳县人,中共党员,学生干事,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表论文2篇,参加课题一项。一直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7月在西安培华学院荣获“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9月在西安培华学院荣获“优秀学工干部”,2017年在西安培华学院第四届情景剧大赛中荣获“优秀指导老师”,2018年获西安培华学院第十届“名花有主”求职大赛“优秀指导老师”,2018年、2021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荣获“优秀指导老师”,2020-2022年在校友工作中表现突出,荣获“优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