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微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学校坚持每周一由二级学院党委书记代表、优秀辅导员与学生代表一同参加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辅导员微课堂暨主题宣讲
第一百零一讲
开始啦
本周由
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
李梦钰李相铮
两位老师
给大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讲
平凡中见伟大,微光里聚星河
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李梦钰
2025年的春天,当我们漫步在城市街头,仍能看到"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的红色标识在阳光下闪耀。这个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精神符号,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始终照亮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星空。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重新审视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我们会发现,这位年轻战士留下的不仅是一串串助人为乐的故事,更是一面映照人性光辉的精神明镜。
一、精神坐标:穿越时空的道德之光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将一位普通士兵的名字镌刻进了共和国的精神谱系。雷锋短暂的22年人生,却在平凡中铸就了伟大:他在雨夜护送大娘回家的泥泞小路上留下足迹,在工厂车床前挥洒的汗水凝结成先进生产者的奖章,在战友困难时悄悄寄去的津贴单里藏着温暖的善意。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石。
精神的力量在于传承。从"当代雷锋"郭明义连续20年无偿献血,到"90后"志愿者在抗疫一线写下请战书;从社区"雷锋岗"的常年坚守,到高校"雷锋班"的薪火相传,雷锋精神始终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时代语境,在不同历史时期绽放出耀眼光芒。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雷锋精神的价值愈发凸显。面对"扶不扶"的道德困境,面对"精致利己主义"的思潮冲击,雷锋用行动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真正的幸福在于奉献,最高的价值在于利他。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精神境界,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道德养分。
二、育人之道:榜样力量的传承密码
教育是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从小学课本里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到高校思政课中的"雷锋精神专题",雷锋的故事始终是青少年德育的生动教材。这种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孩子们明白,道德实践并不遥远,就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榜样的力量在于示范。北京某中学开展的"雷锋日记续写"活动,让学生们用文字记录身边的好人好事;上海某社区组织的"周末雷锋岗",让青少年在志愿服务中体验奉献的快乐。这些创新实践证明,雷锋精神的传承需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在网络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播方式也在发生变革。短视频平台上#寻找身边的雷锋#话题的播放量突破10亿次,B站UP主用动漫形式讲述雷锋故事引发热议,这些现象表明:只要创新表达方式,传统美德完全可以在年轻群体中引发情感共鸣。这种"破圈"传播,为雷锋精神注入了时代活力。
三、实践之维:新时代的青春担当
志愿服务是雷锋精神的现代演绎。从社区服务到大型赛会,从扶贫济困到生态保护,全国注册志愿者超过2亿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这些新时代的"雷锋传人"中,既有年逾古稀的老者,也有稚气未脱的少年,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职业精神是雷锋精神的实践延伸。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雷锋号"党员突击队在抗疫一线践行医者仁心;在港珠澳大桥建设工地,工程师们以"螺丝钉精神"攻克世界级难题;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大学生村官用知识和汗水书写青春华章。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坚守,正是雷锋精神在职业领域的生动体现。
创新创造是雷锋精神的时代升华。浙江某科技企业设立"雷锋创新奖",鼓励员工在技术研发中发扬攻坚克难精神;深圳某高校成立"雷锋创客空间",将志愿服务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这些探索表明,雷锋精神不仅是道德标杆,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雷锋精神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它既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当我们将"学雷锋"从纪念日活动升华为日常自觉,当"雷锋精神"从道德符号转化为行动指南,我们必将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华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让我们以雷锋为青春坐标,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学习雷锋精神,传承榜样力量
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李相铮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雷锋,便是这样一颗永不褪色的明星。他虽然只走过了短暂的22个春秋,却以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事迹,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前行。
雷锋精神,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他总是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将自己的温暖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他人。他利用休息时间帮战友洗衣服,为受灾群众捐出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在火车上主动为乘客们服务,打扫车厢、帮抱小孩的妇女找座位……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处处彰显着他那颗炽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为他人谋幸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的真谛。“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的人生信条,也是他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在他眼中,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奉献社会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方式。
雷锋精神,是爱岗敬业的精神。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雷锋都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把工作当成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工厂里,他努力学习技术,成为了生产标兵;在部队里,他刻苦训练,各项军事技能都十分出色。他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和执着追求,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用心去做,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做出一番成绩,都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雷锋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雷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从小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但他并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品质。他穿的衣服总是补了又补,用的日用品也都是最简陋的,但他却从不抱怨生活的艰苦。在工作和学习中,他更是不怕吃苦,勇于挑战困难。他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铺张浪费,不贪图享受,努力在学习和工作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让我们以雷锋为榜样,学习他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关心关爱他人,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学习他爱岗敬业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将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学习他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与挑战,不退缩、不放弃,用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书写属于我们的青春华章。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让我们时刻牢记雷锋的这些话语,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承榜样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努力成为一颗闪闪发光的“螺丝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总结讲话
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用青春担当铸就复兴伟业
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高嘉炜
正如两位老师所谈到的,雷锋精神的核心是无私奉献、爱岗敬业、艰苦奋斗,这些品质在新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回望雷锋同志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不仅是在追忆一位精神楷模,更是在叩问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这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精神符号,不是历史课本里凝固的文字,而是我们身边跳动的火苗。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跟大家分享:
第一,要让精神火种在校园生根发芽
精神火种的传承,始于思想的觉醒,成于行动的坚守。当我们在思政课堂上诵读雷锋日记,在主题团日中探讨奉献真谛,在文化长廊里凝视榜样画像,那些关于信仰与担当的种子便悄然播撒。新时代的校园育人,既要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回响在理论课堂,更要让“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信念扎根于实践土壤。我们将志愿服务纳入评优体系,用红色基因浇筑价值根基,让扶弱助困成为校园风尚,当清晨的图书馆里多了一双整理书籍的手,当深夜的实验室里点亮着攻克难题的灯,当寒冬的校园中散落着守护的身影——这便是精神火种最生动的破土发芽。
第二,要用专业之光点亮奉献之路
奉献从来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的交响共鸣。在智能制造实验室钻研人工智能的工科生,可以设计助老助残的智能辅具;在生物实验室培育菌株的医学生,能够开发环保降解的新型材料;在画室挥毫泼墨的艺术生,可以用墙绘点亮乡村美育星空。这种将知识转化为善行的创造,正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升级表达。我们鼓励建立“专业志愿服务矩阵”,让智工学院师生为社区维护电子设备,让医学院志愿者开展急救科普,让人文学子进行推普助农。当知识跨越高校的围墙,当技能连接起社会的需求,当创新回应着时代的呼唤,专业精神便升华为照亮他人前路的明灯。
第三,要把日常坚守写成时代史诗伟大时代的壮丽史诗,往往由平凡岁月的点滴笔墨写就。雷锋精神教会我们:真正的崇高不在聚光灯下,而在把简单做到极致的坚持里。在食堂自觉回收餐盘的背影中,在实验室千百次校准数据的执着中,在辅导员办公室永不熄灭的灯光里,都藏着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当每个青年都能把“帮助他人”变成条件反射般的自觉,把“爱岗敬业”刻入职业生涯的基因序列,把“艰苦奋斗”化作应对挑战的本能选择,无数微光终将汇聚成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星河。
精神火种的传递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代际间的双向奔赴;奉献之路的开拓不限于宏大的叙事,更在于细微处的久久为功;时代史诗的书写没有旁观席,每个人都是执笔人。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传承的不仅是助人为乐的行动自觉,更是在百年变局中挺起民族脊梁的精神基因。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以青春作证:做破晓时分的晨光,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做奔腾不息的浪花,融入民族复兴的浩荡江河;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新时代的精神丰碑上,镌刻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忠诚与担当。
每周一早上7点
国旗下的微课堂
你最最亲爱的“导员儿”
TA都可能出现
下周同一时间
我们再见
辅导员介绍

李梦钰,女,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助教,毕业于北方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任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李相铮,男,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暑期三下乡校级立项优秀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获得202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二等奖,首届劳动教育讲课大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