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主动适应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专业建设优势与特色,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根据西安培华学院《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5-2020年)》《西安培华学院“一流学院”建设方案》等文件要求,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评价与预警机制,量化专业建设的各项关键指标,学校在《西安培华学院专业建设预警办法》基础上制定本办法。
一、专业建设评价指标及权重
(一)指标的设置
专业建设评价与预警机制是指监测与评估学校各专业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对其生源状况、就业质量、社会需求与社会评价、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应用型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持续监测与评估,对运行中出现问题的专业发出警示的制度与方法,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建设评价与预警机制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根据预警指标确立的科学性、层次性、时效性、预测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结合“一流专业”建设的相关指标要求与我校实际,确定本科专业预警评价指标为:
1.一级指标:专业生源情况、专业社会需求、专业教学质量、专业社会评价、专业就业质量等5项;
2.二级指标:生源数量、生源质量、毕业生就业率、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教学效果、教学成果、社会声誉、服务社会、专业行业匹配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等11项;
3.三级指标:本专业招录本科人数、本专业新生入学平均分、本专业就业人数占毕业总人数的比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学基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专任教师的师生比例、高级职称教师比重、双师型教师比重、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度与专业课程有效性评价、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满意度、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教学团队、教材出版及获奖、教学改革项目、科研项目、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学生大创与竞赛获奖、毕业校友推荐度、专业培养满足工作需求的程度、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人数比例、毕业生对单位发展前景、薪酬福利等的满意度等24项。
(二)指标权重的分配
指标权重的分配是专业预警机制模型建立的重要依据。根据层次分析法(AHP)构造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按1-9标度法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求解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处理后,得到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从而确定各元素相对于目标准则的指标权重。本科专业建设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如表1所示。
表1 西安培华学院本科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A:西安培华学院本科专业预警评价指标体系
|
一级指标
|
权重
|
二级指标
|
权重
|
三级指标
|
权重
|
总权重
|
B1:专业生源情况
|
0.2
|
C1:生源数量
|
0.8
|
D01:本专业招录本科人数
|
1.00
|
0.160
|
C2:生源质量
|
0.2
|
D02:本专业新生入学平均分
|
1.00
|
0.040
|
B2:专业社会需求
|
0.1
|
C3:毕业生就业率
|
1.0
|
D03:本专业就业人数占毕业总人数的比例
|
1.00
|
0.100
|
B3:专业教学质量
|
0.5
|
C4:教学资源
|
0.1
|
D04: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0.40
|
0.020
|
D05:实践教学基地
|
0.50
|
0.025
|
D06: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
0.10
|
0.005
|
C5:师资力量
|
0.3
|
D07:专任教师的师生比例
|
0.50
|
0.075
|
D08:高级职称教师比重
|
0.20
|
0.030
|
D09:双师型教师比重
|
0.30
|
0.045
|
C6:教学效果
|
0.3
|
D10: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度与专业课程有效性评价
|
0.70
|
0.105
|
D11: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满意度
|
0.30
|
0.045
|
C7:教学成果
|
0.3
|
D12:教学成果奖
|
0.15
|
0.023
|
D13:教学名师
|
0.05
|
0.008
|
D14:教学团队
|
0.05
|
0.008
|
D15:教材出版及获奖
|
0.15
|
0.023
|
D16:教学改革项目
|
0.10
|
0.015
|
D17:科研项目
|
0.10
|
0.015
|
D18:一流专业
|
0.10
|
0.015
|
D19:一流课程
|
0.20
|
0.030
|
D20:学生大创与竞赛获奖
|
0.10
|
0.015
|
B4:专业社会评价
|
0.1
|
C8:社会声誉
|
0.4
|
D21:毕业校友推荐度
|
1.00
|
0.040
|
C9:服务社会
|
0.6
|
D22:专业培养满足工作需求的程度
|
1.00
|
0.060
|
B5:专业就业质量
|
0.1
|
C10:专业行业匹配度
|
0.6
|
D23: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人数比例
|
1.00
|
0.060
|
C11: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
0.4
|
D24:毕业生对单位发展前景、薪酬福利等的满意度
|
1.00
|
0.040
|
(三)评价模型的建立
专业综合评价模型是在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得到的专业综合评价值。模型采用线性加权和函数法计算本科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数,从而对各专业发展状况和预警程度进行分析、排序和评价。线性加权和函数公式如下:
其中,
表示评价指标体系得到的第
个专业的综合评价值,
表示第
个三级指标的权重,
表示第
个专业的第
个三级指标经过极差标准化法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指数值。极差标准化法无量纲化函数公式如下:
其中,
为第
个专业的第
个指标数据标准化后的值,
为第
个专业的第
个指标原始值,
和 
分别为第
个专业的第
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四)评价指数的设置
将专业生源情况、专业社会需求、专业教学质量、专业社会评价、专业就业质量等5项一级指标分别按招生、教学、就业等工作性质进行归类,根据专业综合评价模型分别对相应的三级指标进行线性加权统计,计算出专业的分类和综合评价值,即招生评价指数、教学评价指数、就业评价指数和综合评价指数,以作为相关部门对各专业分类数据的考核或评价依据。如表2所示。
表2 评价指数分类表
序号
|
指数类型
|
一级指标
|
1
|
招生评价指数
|
B1:专业生源情况
|
2
|
教学评价指数
|
B3:专业教学质量
|
3
|
就业评价指数
|
B2:专业社会需求
|
B4:专业社会评价
|
B5:专业就业质量
|
4
|
综合评价指数
|
B1:专业生源情况
|
B2:专业社会需求
|
B3:专业教学质量
|
B4:专业社会评价
|
B5:专业就业质量
|
二、专业设置预警分级
通过聚类分析法(组间联接,平方Euclidean距离)对各专业综合评价指数按三级进行最优分割,将专业分为三种类别,即A级专业、B级专业和C级专业。其中A级专业综合排名相对靠前,状态稳定,只需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指标数据;B级专业的综合排名相对居中,状态基本稳定,但专业优势不明显,需进行专业结构优化和专项指标数据强化。C级专业的综合指标得分较低,排名相对靠后,专业设置存在较大问题,状态不稳定,属于全面整改专业,急需对专业结构和指标进行重新调整和优化。专业预警分级如表3所示。
表3 专业预警分级表
序号
|
类别
|
状态
|
优势
|
是否预警
|
建议
|
1
|
A级专业
|
稳定
|
强
|
否
|
专项强化
|
2
|
B级专业
|
基本稳定
|
中
|
否
|
结构优化、专项强化
|
3
|
C级专业
|
不稳定
|
弱
|
是
|
全面整改
|
各专业根据当年预警结果确定专业设置状态,同时启动专业退出机制,C级专业需制定整改方案并提交学校管理部门,经过两年整改仍无显著改善,依旧存在于C级专业名单内的专业将被限制或停止招生。
三、专业预警机制实施流程
C级专业由所在二级学院组织教师、专家进行调研,并向教务管理中心提出整改方案;学校召开专门会议审定整改方案,专业整改计划纳入次年学校专业建设计划,并在教务管理中心监督指导下,由二级学院实施整改方案,并向学校提交专业整改成效报告。专业预警机制实施时间表及实施流程如表4和图1所示。
表4 专业预警机制实施时间表
时间
|
实施部门
|
实施内容
|
11月30日前
|
教务管理中心
|
形成《专业建设评价与预警报告》
|
12月上旬
|
校教学指导专门委员会
|
审定《专业建设评价与预警报告》
|
12月中旬
|
校务委员会
|
确定预警专业名单及停招专业名单
|
次年3月上旬
|
二级学院
|
提交整改方案、递交招生计划投放方案
|
次年3月至11月
|
二级学院
教务管理中心
|
在教务管理中心监督指导下,由二级学院实施整改方案
|
次年11月30日
|
教务管理中心
|
提交专业整改成效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