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上好学校,除了理想的成绩外,正确填报志愿也很关键。最近几年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许多大学生直到进校门后才发现学校和专业并不理想,由此产生抵触或者厌学的情绪。究其原因,就是当初在填报志愿时稀里糊涂,人云亦云,连一些基本常识都没有掌握。为此,本报记者近日专门采访了部分高校老师和有关专家,他们对如何解读和填报志愿卡、如何认识各类高校等常识性问题进行了介绍。
常识一:志愿是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
志愿反映了考生的志趣和爱好。考生由于接受学校教育的差异,以及家庭、社会影响的不同,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志趣。有的喜欢文科,有的喜欢理工科。在文科和理工科当中,考生对各个专业的兴趣也相差很大。因此,考生都想填报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
志愿是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高考录取时,将按照考生的高考成绩和志愿的先后顺序向招生学校提供档案,以供各院校审查录取。在同一分数段内考生会被录取到哪所学校,志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志愿分布是否合理也直接影响录取工作的顺利进行。一般来说,各招生院校都希望录取有志愿,特别是第一志愿的考生。志愿分布不合理则表现在有的学校报的人过多,有的学校报的人过少,有的院校甚至无人填报,这样不仅影响高校选拔人才的质量,而且会给档案调配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因此造成的高分落选考生也很多。
常识二:大学可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类
大学按照学科建设,分为综合性大学和专业性大学。综合性大学指学科比较齐全、文理科皆有,而且往往以理论性见长的传统型大学,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专业大学是以某类专业为主的大学,如北京邮电大学等;此外,还有 1952 年院系调整后诞生的工科学校,其中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为代表。考生通过学校的招生简章、学科分类可以判断学校的类型。一般来说综合类大学中的学科多是带 “学”字的专业,如物理学、数学、中国语言文学、法学等;工科的专业则往往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