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华红色基因的价值。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培华历经历史风云际会,见证百年沧桑巨变。学校九易其名、七迁其址,培华百年发展历史中记载着光辉灿烂而又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书写着近代民办教育发展的卓越篇章,蕴藏着薪火相承绵延不绝的红色基因。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学校将职教基因、红色基因和女性教育确立为培华“三大基因”,其中红色基因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度契合。挖掘好培华红色基因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政治自觉,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行动自觉。旨在就通过挖掘、提炼、升华从而把学校百年历史发展转化为立德树人资源的重要途径,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传承革命精神,让培华红色血脉资源活起来、动起来、立起来,使之由静态的、抽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培华人爱国奉献、勇立潮头、顾全大局、开拓创新的奋进动力。校史专栏将分篇章系统地阐释红色基因的由来和意义。
培华红色基因的缘起。20 世纪20 年代末,在培华没有建立党组织之前,已经有了党的活动轨迹,有两段历史值得记录。
中共党员谢葆真直接参与培华的发展建设
谢葆真1927年2月加入中共陕西地下党组织创办的“中山学校妇女运动班”学习,在党的教育下,谢葆真于前线工作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春节前夕,经河南省委批准,与杨虎城结婚。1932 年至1936 年,谢葆真以其特殊身份,为实现杨将军同共产党合作、团结东北军和一切反对内战的人士共同抗日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为解放妇女,谢葆真联合傅学文、于凤至、宋美龄共同集资,另辟新址建设培华女子职业学校。
第一平民女子职业学校成立后,经过近 10 年的发展,学校规模扩大、教学与日常管理日趋规范,于1935年被纳入国民教育序列,学校也更名为“陕西私立培华女子初级染织科职业学校”,校名中“培华”二字取黄炎培的“培”,和中华的“华”。意为“基础之巩固,前途之发展”,打好教育基础,促进国家发展。
由于培华女职非常重视人才培养,紧抓教学质量,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1935 年下半年,学校被评为“优良职业学校”,学校在社会各界产生良好反响。但是由于诸方面的原因,办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而无法得到解决。就在这个时候,谢葆真联合了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及夫人傅学文女士共同倡议募集资金为培华另建校址,倡议得到了于凤至、赵一荻及宋美龄以及其他社会名流的捐款。在资金得到保障后,选址后宰门29.78亩空地,在著名水利专家、时任省建设厅长李仪祉先生主持下修建。1936年修建,1937年完工。
《怀念母亲--谢葆真》《永葆真心--共产党员谢葆真》(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等资料都详细记载了谢葆真参与培华建设的情况,这是培华发展史上第一次有中共党员参与学校重大建设的历史记录。刚刚更名后的培华,正是因为有了谢葆真、傅学文等人的关注关照和捐资帮助,以及政府、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才为后期培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革命报纸《老百姓报》结缘培华
1937年秋,在省立师范学校任教的中共地下党员李敷仁、武伯纶联络田克恭(也是培华女职的董事、英文教师)等人决定办一份《老百姓报》,用来发动组织群众,宣传抗战、反对投降、抨击时弊。李敷仁为主编,武伯纶、田克恭为发行人。培华女职的董事石雨琴也是《老百姓报》的捐资人之一,和武伯纶等一起参与过报纸的建设。
《老百姓报》问世后,以鲜明的态度和犀利的言论以及独特的老百姓语言,很快赢得了读者的欢迎,发行量不断上升,不但在国内流传还发行到了国外,把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宣传给世界人民。《老百姓报》被誉为“人民喉舌”深得人民爱戴。可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正是国民党反动派所仇恨的。反动派把它看成是眼中钉,这份人民深爱的报纸最终在1940年10月17日宣告停刊。
值得一提的是,《老百姓报》在培华校园里留下过足迹,据《西安党史资料第十五辑》武伯纶回忆录记载,在日本轰炸西安的时候,李敷仁的住处也遭到了轰炸,后来报社就搬到了北大街培华女职的校园里。这份宣传我党抗日救亡和统一战线政策、反映人民呼声的革命报纸不但有培华教师参与,培华校园还曾是报刊发行地,让培华通过另外一种形式参与了中国革命,为革命做出了绵薄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共党员谢葆真倾心参与培华建设以及《老百姓报》在培华发行,成为了培华红色基因的重要根源,为后来培华成立党组织,成为一所开明、进步的学校播撒了红色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