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培华校史文化

百年培华校史文化

首页 >> 正文

百年培华校史文化专栏第六期:早期培华教学规范、治学严谨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日期:2025-01-25    作者:蔡亮     来源:党委宣传部、培华校报    点击:

中华职业教育社编《民国二十四年度全国职业学校概况》刊载“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的校长、校址、沿革、编制、经费、教员、课程设置等概况

党委宣传部通过查阅中华职业教育社编《民国二十四年度全国职业学校概况》刊载的西安第一平民职业学校资料,以及《西安近代中等教育》等有关资料,发现早期培华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从这些探索实践中可以看出培华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出了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的鲜明的教风学风。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教学与实践相融入。

平民女职在专业设置上始终以当时的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既强调学习生产技能的学习,也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业精神的培养。平民女职确定的人才培养标准为:锻炼健全体魄、陶冶道德品行、鼓铸革命精神、充实职业技能、启发创业精神、养成劳动习惯、注重公民训练。学校给学生灌输新的生产理念和操作原理,使学生很快掌握各种生产技能。既掌握生产原理又掌握生产技能,在当时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2.以校风学风为牵引,注重管理与教学相并重

培华十分注重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建设,校长吴云芳特别注重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学校的教务主任鲍廷忱、训育主任李冠勇为人正派、认真负责。把校风和学风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严格管理与严谨教学并重,经过几年的整顿和严加管理,校风学风为之一振,学生的升学率较高。

一是教学师资有保障。学校聘请的都是大学毕业、学品兼优、思想进步的教师,而且学校还开始了英文课程(田克恭老师就是英文教师),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华的国际化教育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有了,课程设置科学且超前)。同时对教师们的教课进度和教学质量毫不含糊,教务主任鲍廷忱经常在教室外面巡视,听教师讲课和观察学生听课情况;二是严格管理有制度。学校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对学生要求很严。当时除高级会计班有少数外县的学生住校外,其余全是走读生,每天除过应有的课外活动(体育活动)外,不允许学生留在校内玩耍、乱吵乱闹。每天下午廷忱和训育主任李冠勇在校内巡视,若有学生违犯了学校某种制度或校规,视情节轻重,按规定予以处分。由于学校学生管理很严,“执法如山”,办事公正、合情合理,所有学生们没有沾染社会上那些庸俗粗野的坏习气,也从没有在校内、校外发生打架闹事的情况,形成了很好的学风和校风,学生们私底下还给鲍廷忱起了个绰号“包公”;三是管理讲民主。学校领导威信高,毫无“唯我独尊”家长式的作风,而是集思广益发扬民主精神,不仅在教务会议上诚恳请大家发表意见,并对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能虚心听取和采纳。后来校友们回顾当年培华情景时,异口同声地说,过去培华的学生之所以都能走正道,都能认真学习,升学率那样高,学校的名望那样好,与学校全心全意严格办学和进步教师辛苦教学分不开的

3.以培养成效为目标,注重就业与创业相结合。

学校把学生的培养成效作为办学目标,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在保障学生就业的同时,大力支持学生创业,效果明显。一是拓宽就业渠道。学校主动与各大工厂进行联系,增加学生就业机会。还与当时的省建设厅合作开办了染织厂,扩大了生产规模,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毕业生安置扩宽了渠道;二是鼓励学生创业。学校创业教育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开始了,而且效果还不错。学生把自己从学校学到的技术带回了自己的家乡,结合实际开办了很多妇女传习所和小工厂,极大地带动关中城乡经济发展和妇女就业。据1933年到1935年省教育厅对学校3年毕业生就业调查统计,建立的各类传习所与小工厂有20多个,几乎遍布分了关中各县(形成的模式,在学校南迁汉中后再当地也得到了大力推广,在陕南也播种下了职业教育的火种);三是积极服务社会。平民女职成立之初就赶上了陕西地区连年大旱,平民女职成立了灾区妇女习艺所,专门收容灾区妇女,传授妇女织毛巾、织袜子、编草帽和缝制衣物等技能,为当时的抗灾自救起到了积极作用,还受到了政府的表彰。

4.以家校共育为抓手,注重家庭与学校相联动

学校还十分注重家校协同联动。及时把学生在校表现和学习成绩反馈给家长,保障家校信息交流及时有效、对称。从党委宣传部收寻到的一份学生肄业证明书就可以看出来。学校1950年3月在给学生周计乾(陕西省西安市人,时年15岁,是学校初中部秋五一乙级学生)颁发了一学期肄业证明书外,还附发了一份成绩通知书。原文如下“兹送上:贵府学生本学期成绩通知书一份,即希查照为荷。此致,贵家长”。成绩通知书详细记载了该生的学业成绩、品行鉴定(乙上),记录了处理办法(升学),被注栏中注明了因迟到被扣1分。同时,该成绩单还就办理入学手续的时间学上课的时间、逾期不报到处理等进行了说明。让家长通过本成绩通知书全面了解学校相关信息,进一步加强了家校联动。这个做法得到了家长的好评,学校的生源充足、声誉很好,在古城西安人民心目中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