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培华校史文化

百年培华校史文化

首页 >> 正文

百年培华校史文化专栏第十一期:烽火记忆——抗战中的培华故事

发布日期:2025-10-15    作者:蔡亮 霍元敏等整理     来源:党委宣传部    点击:

自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战火迅速蔓延至神州大地,彼时的西安,虽未直接沦为炮火交织的前线,但也时常遭受日军飞机的侵扰,空气中处处弥漫着救亡图存的紧迫气息。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陕西省私立培华女子初级染织科职业学校(简称培华女职,西安培华学院的前身)以特有的坚韧担当起以教育救国的责任,在汹涌的抗战洪流中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段属于女性力量、闪耀着教育光芒的可歌可泣的烽火篇章。

抗日救亡宣传吹响号角。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培华师生扛起了宣传与支援的旗帜,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践行爱国情怀。据《陕西省省志》第六十三卷(下册)《教育志》1519页记载,1936年9月18日,西安高中、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女子师范学校、助产学校、培华女职、乐育中学等4000余人在革命公园举行“九一八”五周年纪念大会并游行。1938年1月28日,培华职校组织师生前往革命公园参加西安市各界纪念“1·28”大会,组织师生前往市体育场参加陕西省各界反侵略宣传大会。在抗战奔走宣传中,“培华声音”在呐喊、在呼叫,一直未曾中断。

《陕西省省志》1519页记载培华女职在革命公园举行“九一八”五周年纪念大会并游行

培华女职抗战时期的一页日志记录:“敌军于十二月十三日攻陷南京,此耻当谨记之”

支援抗战生产身体力行。1937年12月起,校园里不再只有琅琅书声,更有此起彼伏的抗日口号与忙碌的支援身影。西安市档案馆民国教育培华卷《培华女职事件记录》记载,1937年12月至1938年上半年,学校师生以各种形式支援抗战、抗日救国。师生们前往火车站,欢送川军出征前线;全校师生集中力量上午上课,下午投入生产,为陕西省伤兵慰劳会制作棉被500条;学校缝纫科学生为伤病员缝制大衣30件……当年5月,培华女职腾出销售处门面房,让给从山西中条山抗日战场送回的伤员临时居住。师生们自发一针一线地为前线将士缝制御寒物资,还缝制了100条绣着“浴血抗战”的毛巾,直接送到了浴血奋战的伤病员手中,激励这些抗日将士们安心养伤,争取早日回到战场继续杀敌。每一件缝制的衣物都凝结着培华女职师生对抗战英雄的敬意,表达着培华人的赤诚与期盼。

前线战事吃紧,物资供应尤为关键。培华作为女子职业学校,深知自身的专业优势能为抗战做些什么。学校主动与陕西省建设厅下属合作委员会对接,决定推广新织布方法,以提高布匹产量与质量,支援前线军需。培华指派郭俊英等7名学子,前往兴平、咸阳、礼泉等地组织传习所,向当地妇女传授脚踏机器织布机的操作技术。她们手把手地教当地百姓操作脚踏机器织布机,将原本低效的手工织布,升级为高效的机械化生产。一时间,陕甘大地上的织布声此起彼伏,那些由培华技术培育出的布匹,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为将士们抵御严寒、守护家国添上了一份坚实的保障,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抗战。

红色革命信仰落地生根。据由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渭南市委、渭南市人民政府等参编的《刘邦显》(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记载(刘邦显后任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从西安师范简27级毕业的刘邦显受党组织委派到培华女职工作,主要目的是加强培华党支部的力量并逐步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刘邦显到培华女职工作后立即与培华党支部负责人雷存福(雷田颖)联系,迅速开展相关工作。雷存福是培华女职的学生也是培华党支部负责人,当时党支部有党员4人。刘邦显的到来进一步加强了培华党支部的力量,让红色革命信仰在这所学校生根发芽。据《刘邦显》一书第33页、452页记载,西安事变发生时,年仅15岁的雷存福和培华女职的三个班同学及校外的许多热血青年积极参加了游行请愿的全过程。之后,他在培华职校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与西安师范的共产党员胡俊生(她的入党介绍人)等一起,组团下乡宣传抗日救亡,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足迹和影响到达关中平原多个乡镇。当刘邦显与雷存福等培华的党员正准备大力开展培华学校新一阶段工作时,因为饱受日军轰炸侵扰的学校决定与西北联大等学校一起南迁汉中办学。在上级党组织安排下,雷存福经八路军办事处(七贤庄)办理有关手续后北上延安到抗日军政大学读书,刘邦显则直接到当时的省委所在地泾阳县云阳镇报到。

《刘邦显》一书记载,西安事变发生时培华女职的三个班同学及校外的许多热血青年积极参加了游行请愿的全过程

南迁办学传播职教火种。

1938年冬,日寇的飞机开始频繁轰炸西安,培华的校舍在炮火中受损,正常教学难以维系。学校秉持“停课不停学,救国不辍行”的信念,在争取到省教育厅的经费支持后,决定学校与西北联大等一起南迁。根据《西安近代中等教育》记载,1938年11月20日午夜,全体师生告别了久居的西安到达宝鸡。在宝鸡等候汽车数日,因买不到票,除将机器和笨重物品雇骡车十辆运载外,培华女职全体师生徒步启程。她们过秦岭、越风岭,经九间沟、石门峡、连云栈等地,向南郑进发。沿途车马阻塞、通行甚难,旅店拥挤不堪,有时整天不得饮食,有时则露宿于屋檐下。但是培华女职的师生们却无一怨言。有一次在旅途中,三更半夜冒雨前进,迄天将明时,竟走了50多里路。因为南郑地处要冲、市面繁荣,时有敌机侵扰。培华女职又继续赶路,于12月21日到达西乡,顾不得休息便准备复课,于23日在城内回教南寺小学正式上课。

在西乡期间,为了宣传女子职业教育,利用清明古会之期,举办了各科成绩展览和工作表演的恳亲会。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地方许多人士争先倡议举办女子职业教育,在本县创办了纺织工厂、织袜厂、妇女纺织讲习所和土布产销合作社等十多个机构。据《陕西省志》第六十二卷(三)《妇女志》记载,设在西乡的私立培华女子职业学校有学生190名。另据西安市档案馆藏《民国教育培华卷》吴云芳《培华女职毕业生出路调查》记载,培华女职毕业生在南郑、洋县、西乡、城固等地创办染织、缝纫、土布、线袜产销合作社20余处。1942年3月1日,培华女职城固分校在该县龙头镇千佛寺小学内开学。吴云芳校长在西安、城固两地奔波办学,抗战胜利后,城固分校转设为县立职业学校。在抗战烽火年代,培华女职迁往陕南办学,将女子职业教育的火种播撒在陕南大地,意义深远、影响广泛,有力推动了陕南地区女子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解放和促进当地妇女就业,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陕西省志》记载培华女职毕业生在南郑、洋县、西乡、城固等地创办染织、缝纫、土布、线袜产销合作社20余处

1942年,因物价飞涨、生活困难,培华女职决定返回西安办学。当培华师生历经艰辛回到西安,发现后宰门校舍已被被服厂征用,且部分校舍在日机轰炸中损毁严重。重建校舍,成了让学校重归正轨的首要任务。消息传出后,于右任、邵力子等陕西各界知名人士深受培华在抗战中坚守教育、支援家国的精神感动,再次联名发起为培华修缮校舍的捐款倡议书。社会各界的一笔笔善款汇聚成暖流,逐步修复了部分受损的校舍,更守护了培华在烽火中坚守的教育初心。

雪中送炭帮助他校发展。更难能可贵的是,1944年在培华办学条件简陋不堪、自顾不暇时,还大力支持原北洋大学校长、西北联大筹委会负责人李书田创办的北洋大学西京分院。据天津大学出版的《李书田传》第155页、162页记载,在北洋西京分院没有校舍、没有宿舍的情况下,是培华女职把自己的一部分教室借给北洋西京分院使用,虽然条件破烂不堪,但在当时境遇下,已经是解囊相助、雪中送炭了。北洋大学西京分院办学不足两年,一部分并入西北工学院(现在的西北工业大学)另一部分跟随李书田迁回天津复校,成为了现在天津大学的源头之一。

天津大学出版的《李书田传》中记载培华女职把自己的一部分教室借给北洋西京分院使用

烽火岁月虽已远去,但抗战中的培华故事,却成了镌刻在学校血脉中的精神印记。从抗日宣传的呐喊到支援前线的实干,从南迁办学的坚守到校舍再建的重生,这一段段故事承载着培华人用行动诠释“教育救国”的担当,对培华人来说是开展红色教育、革命教育宝贵的“教科书”。也让这段烽火记忆,成为后世永远铭记的精神丰碑。

文/党委宣传部 蔡亮 霍元敏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