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华人故事

培华人故事

首页 >> 正文

【培华人故事】他们的爱情故事,很酷很甜

发布日期:2024-08-10    作者:薛超飞     来源:新闻中心    点击:

怀揣报国之心,他放弃优渥条件,投身祖国西部城市——喀什,只愿为当地人民“实实在在做一件事”。带着梦想,追随爱情,她放弃世人眼中的“铁饭碗”,与丈夫一起扎根边疆,为新疆喀什的法治建设默默奉献了青春年华。

今天的主角是一对夫妻,他们是培华2010届法学专业毕业生钱超和杨洋,扎根边疆、服务边疆、建设边疆,他们服务国家和人民,拳拳报国志!

从安徽到喀什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钱超,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南方小伙,谁也没想到,一毕业,他就前往新疆。在很多人眼里,南方人肯定忍受不了新疆那种干燥的气候环境,可钱超,在喀什已经整整14个年头了,他时刻记得学校理事长姜波所说的“用所学知识服务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学生最光荣的事业”。这些年,在钱超心里只有一件事情——“用自己所学,把喀什建设得更好”。

扎根新疆之初,漫天的风沙、狂野的疾风、艰苦的条件,无一不像是张牙舞爪的野兽,吞噬着钱超内心的期冀,热情与苦恼交织在一起,深藏在心中的落差感还是像荒草一样蔓延开来。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等困难迎面而来,但面对这些,钱超没有退缩,带着培华人“自强不息,开拓前进”的基因,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与始终不渝的热忱,克服一项项困难。

特殊时期,钱超冲锋在前

在喀什市多来特巴格乡苏皮拉13村驻村期间,每天凌晨很晚才睡觉白天处理日常工作,晚上学习维语、梳理村情,寻找发展乡村经济的路子……钱超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他一心扑在工作上。

经过长时间的走访、调研,钱超带着村民开展维稳、房屋拆迁、环境治理、搬入新家……发展新时代现代化村级建设和综合治理,如今的喀什花园13村已经成为更具现代化式的喀什市嵌入式民族居住小区。

现在,钱超在喀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任职,这一路走来,钱超与喀什融为一体,把喀什当成自己的家乡,把自己的小家安到这里,习惯气候,爱上美食,再也舍不得离开……


从重庆到喀什 从爱一个人到热爱一片土地

杨洋,一个标准的重庆妹子能吃苦、不服输积极向上,她和钱超是大学同班同学,大学毕业后,杨洋回到重庆,成为某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一名工作人员。

此时的杨洋和钱超,一个在重庆,一个在新疆,相隔4千多公里,原本两位只是“大学同学”,2014年,因为钱超的一次偶然业务上的咨询,两个人联系便多了起来。

大学时期,钱超与杨洋所在班级的合影

杨洋敬佩钱超“心怀国家”的志气和勇气,钱超觉得杨洋性格直爽。心系边疆的法治建设,两个人就此结缘。

钱超与杨洋合影

2015年,杨洋放弃了重庆仲裁院的工作,带着父母来到喀什安家,杨洋说:“刚来喀什,漫天黄土,天天吃土,脸都烂完了。”但即使是这样,杨洋也没退缩,“因为钱超在这里我新的事业也会在这里生根发芽

杨洋为喀什的小朋友过生日

来到喀什后,杨洋了解到喀什地区法治建设急需人才,所以她成为新疆新昀嘉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普法工作中去。

杨洋经喀什地区司法局推荐,成为了喀什地区法律服务团的重要一员,喀什地区众多职工通过电话、微信向她咨询法律问题,她都一一耐心解答,用专业与热忱为职工们排忧解难。

2024年5月为第4个民法典宣传月,杨洋和同事们走进帕米尔高原武警某部队,通过发放民法典手册、制作展架、有奖问答、现场答疑等方式,为驻守在祖国边疆的官兵们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共同掀起了一场学习民法典的高潮,此次普法活动得到中央电视台的关注及报道。

杨洋的普法工作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拥军没有休止符,服务官兵永远在路上”,杨洋还将普法的目光投向部队,不断拓宽普法新思路、新方法,为官兵们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普法活动和法律咨询。

杨洋曾在日记中写道:“生命像冬去春来,特别短暂,我们最后终将失去它,既然我无法掌控生命的长度,那我就尽力开拓它的宽度。”杨洋以律师的身份,为“依法治疆”贡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钱超和杨洋因为爱,相聚在新疆喀什,也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他们的人生很酷,也很甜

他们像两棵胡杨树,默默伫立在西北边疆的大地上,将自己的生命融入这片土地,在新疆这片热土上开枝散叶,无悔和无愧,用一生的坚守兑现着奉献边疆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