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培华学院的绿荫道上,总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的身影。她不是赶着去图书馆占座,就是在自习室里剪辑视频,或是捧着笔记本在教室间穿梭。她用三年时光,将“奋斗”二字镌刻进青春的诗行。她是王琼,2021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子。

当同龄人还在适应大学生活时,她已用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和辅修证书,16项国家级荣誉、3项省级荣誉、8项校级荣誉,铺就了一条星光璀璨的成长之路。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攀登者永不止步。
“成绩单是最好的简历”,这句话被王琼写在笔记本扉页。当清晨六点的晨光刚染红教学楼尖顶,她已带着晨读资料出现在自习室。三年如一日的坚持,让她的成绩单绽放出惊人光彩:9门课程突破95分,33门课程超90分,专业排名稳居前3%。这份傲人成绩背后,是每天精确到分钟的时间规划,是图书馆闭馆音乐响起时仍不愿离座的倔强。

王琼的“学霸”之路,不止于课堂。全国高校青年互联网人才技能大赛初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知识科普暨青年乡村振兴短视频大赛知识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省级三等奖、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铜奖……荣誉墙上的每枚奖牌,都见证着她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当别人都沉浸在舒适区时,她正带着团队通宵修改参赛方案;当同龄人享受周末时光时,她却奔波于主修与辅修课堂之间,用电子商务辅修证书为新媒体专业插上跨界翅膀。
跨越山海,双翼齐飞:在知识峡谷架桥。

大二那年的选择,至今仍在同学间传为佳话。当得知可以辅修电子商务专业时,王琼眼前浮现出新媒体与电商交融的未来图景。但选择意味着挑战!寒暑假压缩成“第三学期”,连食堂排队时都要默记《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术语。最艰难的是面对全英文的亚马逊运营后台——这个连专业术语都陌生的领域,硬是被她啃了下来。“那段时间,手机相册里全是屏幕截图。”她笑着回忆。凌晨三点对着翻译软件逐字解析操作指南,把商品详情页当作英语阅读理解来攻克。当首次独立完成的跨境店铺产生真实订单时,她突然明白:那些熬红的眼睛和写满批注的教材,早已在无形中锻造出跨界思维这把金钥匙。

崇德明理,秉正撷英:新媒体人的破圈之道。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浪潮中,王琼始终保持着清醒认知。她深谙“内容为王”的真谛,在民法典宣传视频创作中选择以动画形式,将枯燥法条转化为生动故事。当作品在抖音斩获1万+播放量时,她更在意后台那条“终于看懂肖像权是什么”的留言——这让她确信,新媒体人的使命是架起专业与大众的桥梁。这种使命感推动她不断突破边界:CSDN技术博客单篇阅读破千,小红书运营总曝光超50万,班级公众号20余篇原创推文见证着校园百态。在革命纪念馆的红色之旅中,她举着云台记录下老党员的动情讲述;在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现场,她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讲得妙趣横生,最终捧回校级三等奖奖杯。

对她而言,每个数据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力,每段视频都能编织出温暖人心的故事。
青衿之志,履践笃行:星光不负赶路人。


王琼还通过积极参与疫情防控、迎新生等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为“笃行”作出生动注脚,发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光、一份热。“你看她像永动机吗?”面对同学们的惊叹,王琼总会亮出抽屉里写满的日程本,每一页都记录着精准到半小时的规划,连碎片时间都标注着“背单词”“改脚本”的字样。但这份严苛的自律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温暖:她会把参赛经验整理成“避坑指南”分享给学弟妹,用新媒体人的方式传递温暖。“感谢陈肖雄老师带我看见学术的星空,感恩王导教会我柔韧的力量。”提及恩师,这个从容自若的姑娘突然眼眶湿润。正是这些温暖支撑,让她在获得国家级奖项时仍保持谦逊,在学业的重压下依然笑容明朗。
结语:追光者的下一站。

当问及未来规划时,王琼望向窗外的梧桐树影,阳光透过枝叶在她身上洒下光斑,宛如披着星辰织就的斗篷。“我想成为新媒体与电商融合赛道的探路者。”她说这话时,手中正在调试新买的直播补光灯——那是用竞赛奖金购置的“战甲”。
这位践行“野蛮生长”理念的姑娘,在培华特色金课的滋养下淬炼实践能力、觉醒创新意识,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生态中持续涵养文化素养、迭代升级专业技能,为“新文科+新商科”跨界人才培养写下生动注脚。
她一路走来,以知识为剑,以热忱为盾,在时代的浪潮中雕刻属于自己的航向。正如她给学弟妹的赠言:“不必等待炬火,你若奋力奔跑,自会成为照亮他人的光。祝大家都能循梦而行,野蛮生长,永不彷徨,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