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工作部

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频道 -> 理论学习 -> 正文

【四史学习教育】你的样子 第一期:“二十八画生”

发布日期:2023-04-30 浏览量:

最近,小V收到一位同学的留言,说自己近期在看《觉醒年代》,其中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名结交笔友,和一群心怀报国理想的青年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断奋斗时,感到心潮澎湃。今天,我们就以此来为大家讲述青年毛泽东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样子。

1915年,一则以“二十八画生”为名的征友启事,张贴在长沙各校,引来了多人侧目。

"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

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

故曰:原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

征友启事内容

发启事的人正是来自湖南湘潭县韶山冲的青年学子——毛泽东。他的名字按汉字繁体(毛澤東)笔画相加,正好二十八画。启事意在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来做朋友,并指明要结交“坚强刚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当时的毛泽东自谓是“极高之人,又是极卑之人”,希望探求世界发展变化的“大本大原”,并常常为找不到答案而苦恼。尽管他周围已经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学生朋友,但他还希望在社会上结交更多的“高人”做朋友,以便共同寻找解决难题的答案。

1917年4月,毛泽东还以“二十八画生”为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公开发表的最早的文章。

5D451

《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

文章极力主张民族要有尚武精神,养成一种扫除文弱书生的新风气。在“二十八画生”看来,“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以身体作为知识与道德的根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将体育锻炼所激发的身体动能作为精神革新的动力之源,透过身体与精神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提供了一条从身体革新到精神革新的实践路径。

149E2

《新青年》第一卷第一号

彼时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是在陈独秀怀着“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将改观”的理想创办的革命杂志。刊登了一篇又一篇振聋发聩的文章,如《敬告青年》《青春》《文学改良刍议》等。在陈独秀、李大钊所倡导的以伦理觉悟、思想启蒙为解决中国问题路径的新文化运动场域中,“二十八画生”的这篇《体育之研究》显得颇为另类。但确实是对当时“国力荼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状况的深切忧虑,是对陈独秀“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的振臂高呼。

4474E

影视作品《觉醒年代》截图

写《体育之研究》时,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在这个时候,我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大杂烩。我憧憬‘十九世纪的民主’、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但是我反对军阀和反对帝国主义是明确无疑的。”(斯诺,《西行漫记》,125页,三联书店1979年版。)

29409

在《体育之研究》文中,毛主席阐述了体育“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四大作用,同时提出了学校教育要“三育并重”,“体育占第一位置”的思想,奠定了毛主席体育思想、教育思想的基础。对于他今后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主的“新体育”精神,具有重要先导作用。

56C4

毛主席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一生都在为中国革命进行探索、为中华民族寻求出路、为中国人民谋求幸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我们要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出品:V观网络文化工作室

编辑 陆世旺

校对:王 萌

审核:陈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