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工作部

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频道 -> 理论学习 -> 正文

【四史学习教育】你的样子 第六期:“深潜”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黄旭华

发布日期:2023-09-27 浏览量:

你的样子:栏目简介

为进一步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加鲜活生动。培华党旗红将推出党史学习教育特色栏目--《你的样子》。我们将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人物故事为主线,从军事、科技、教育等不同领域讲述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是鲜血和生命,为党和人民事业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样子。

1970年

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制的核潜艇建造完毕下水

四万多个零件

需要的材料多达1300多种

没有用国外一颗螺丝钉

中国也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

黄旭华,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因为核潜艇研究工作的保密性质,他曾三十载未归乡,默默背负着愧疚和家人的埋怨,迎难而上的攻克各种技术难题,使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也使自己再归乡时已从壮年变得两鬓苍白。

隐姓埋名三十年

黄旭华青年时期照片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父母是医生的他,儿时的志向便是治病救人。但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日寇入侵,战火纷争,他的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上初中的黄旭华只能一次次的转学,他便在心中默默决定,要学航空、学造船,要科学救国,使祖国不再受他人轻易的威胁于是,海边出生的黄旭华,以造船系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开启了他的研究之路。

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大学造船系毕业、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黄旭华,有幸成为最早参与核潜艇研制的29个人之一。黄旭华说,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就知道这将是他一辈子的事业。

文汇月刊《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报道的标题

从1958年到1988年,三十年隐姓埋名。在此期间,因为核潜艇研究工作的保密性质,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些什么,他的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1986年两鬓苍白的黄旭华再次返乡,满眼泪花的对母亲说,自古忠孝难两全,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直到1987年,黄旭华的母亲收到一本《文汇月刊》,看到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里有“他的爱人李世英”等字眼,黄旭华的9个兄弟姊妹及家人才了解他原来是在为国家做大事。

从零开始铸重器

核潜艇的研究是一个极其繁荣复杂的工程。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核潜艇自主研制初期,没有资料、没有设备、没有经验,更没有人见过核潜艇,黄旭华和同事们还要克服三年困难时期下的物资匮乏,研制核潜艇。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没有资料就努力寻找资料。黄旭华带领团队,从海量的文献里寻找关于核潜艇信息的蛛丝马迹,再将零碎的资料整理分析成设计方案。

他们用最“土”的办法来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儿童模型玩具做参考,验证设计的方向和思路是否正确;用算盘算核心数据,直到分组计算的结果结果一致才使用;用磅秤称设备,边角余料也要一一过秤只为数据精确。

正是因为如此,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核潜艇下水后的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几乎完全吻合,也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

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核潜艇顺利下水

1970年12月26日,凝结了成千上万研制人员心血的庞然大物顺利下水,当这个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激动得泪流满面。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创造了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编入海军进入战斗序列,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记录。


核潜艇设计师们的合照,右一为黄旭华

亲身试“潜”显勇气

1988年年初,我国首次在南海进行极限深潜试验,这次实验十分危险。相当于一张扑克牌大小的面积要承受一吨多的海水压力,任何一条焊缝、一条管道、一个阀门,承受不起海水压力,都会造成艇废人亡的后果。紧张的气氛在参试人员之间蔓延,有人甚至开始写近似“遗嘱”的家书。


1988年深潜成功后归来的黄旭华

为了给参试人员鼓劲,年逾六旬的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当场宣布将上艇与大家一起下潜,成为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极限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这是黄总设计师在深潜试验成功出艇后,即兴写下的一句诗,字字饱含着对潜艇工作的痴心热爱,然而对深潜试验的危险却只字未提。


1988年深浅试验参试科研人员合影

时至今日,99岁的黄老院士仍然不忘自己的使命,每天雷打不动地来到办公室整理资料。学习黄老院士勇于担当,一旦下定决心永不放弃,必将潜心研究,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让我们以他为榜样,科研报国,无私无我,共同挑起国家建设发展的大任,使祖国不断繁荣富强。


编辑:张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