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国际教育学院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学院中文系举办“为什么鲁迅是半个文学哲学家”主题讲座
日期: 2025-05-29      信息来源:      点击数:

5月28日下午两点十分,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中文系在J101教室举办了“为什么鲁迅是半个文学哲学家”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吴炫教授主讲,中文系主任张萍主持,中文系全体教师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中文系仵埂教授向与会者隆重介绍了吴炫教授。吴炫教授曾先后任职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江苏省社科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浙江工商大学(教授、西湖学者),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席教授,现为西安培华学院特聘教授。仵老师对吴炫老师在理论实践上以“本体性否定”为基本概念建立起打通文、史、哲的理论体系给予高度肯定,希望吴炫老师的思想给培华师生带来积极影响,能够启发更多的年轻人。

讲座围绕五个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了鲁迅的文学哲学思想。吴炫教授首先提出,理解中国文学哲学需从哲学创新入手,强调“自我觉醒”的重要性,并以鲁迅为例,通过《史记》《水浒传》和《红楼梦》等经典作品,阐述了生命复杂性与哲学观念的关系。

吴炫教授主讲

吴炫教授主讲

中文系教师聆听讲座

中文系教师聆听讲座

在谈及“生命麻木”哲学问题时,吴炫教授批评了当前学术界中存在的知识自愈现象,即学者沉迷于知识积累而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力。他强调,鲁迅对生命麻木的批判是全方位的,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他认为,知识分子应具备自我批判精神,勇于面对并改造自身的不足。之后,吴炫教授指出,鲁迅通过《狂人日记》等作品,揭示了礼教的残酷和西方文化的局限性。

吴炫教授主讲时与参会教师互动交流

吴炫教授主讲时与参会教师互动交流

在探讨“不吃人的人”为何“虚妄”而未完成时,吴炫教授指出,鲁迅终身未能塑造出一个正面的新人形象来与曹雪芹的宝玉对话。他认为,鲁迅笔下的正面人物多是零散的、孤军奋战的,缺乏立体化的构建。这反映了鲁迅在塑造新人形象上的局限性和审美性的体现。

最后,吴炫教授总结了鲁迅文学哲学的局限,认为其最大的问题在于情感性的态度多于理性的分析。他强调,哲学家应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世界,尊重并理解生命的复杂性。

吴炫教授倾听青年教师提问

吴炫教授倾听青年教师提问

讲座最后,与会教师纷纷提问交流。常熠炜老师询问了鲁迅《伤逝》中子君的依附性问题,吴炫教授以爱情应独立于生存需求为解答。靳晨老师则就生命意志的具体定义及胡适与鲁迅批判的重要性向吴炫教授提问,吴炫教授也一一给予了详尽的回答。

常熠炜老师提问

常熠炜老师提问

靳晨老师提问

靳晨老师提问

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中文系教师对鲁迅文学哲学思想的理解,也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吴炫教授通过系统梳理鲁迅文学哲学思想的精华与局限,给中文系老师带来不少学术启发,能帮助大家突破固有研究模式,在文学和哲学交叉领域探索更有深度的研究方向。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常宁大街888号(长安校区) 西安市高新区白沙路南段2号(高新校区) 版权所有©西安培华学院 
 陕ICP备0901232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