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5日中午,西安培华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组在1302教研室举行集体备课活动。本次备课围绕《郑伯克段于鄢》《齐伐楚盟于召陵》两篇经典文选展开,重点探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路径。会议由课程组负责人王莉老师主持,全体课程组成员参与,申艳霞老师就文选课程思政方法作专题发言。
学院中文系《古代汉语》课程组王莉老师发言
《郑伯克段于鄢》与《齐伐楚盟于召陵》作为《左传》名篇,既是古代汉语语法与叙事艺术的典范,也是春秋时期政治伦理与外交智慧的缩影。王莉老师指出,教学中需注重“文本细读与历史语境还原”,通过分析人物语言与事件矛盾,引导学生理解“礼崩乐坏”背景下儒家伦理的困境与突破。例如,《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权谋策略与《齐伐楚盟于召陵》中管仲的外交辞令,均可作为探讨“家国责任”与“文化自信”的切入点。
申艳霞老师提出“双轨教学模式”:一方面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辩论还原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文言语感的体验;另一方面结合“春秋笔法”分析,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叙事的微言大义,培养批判性思维。例如,在《齐伐楚盟于召陵》教学中,可设计“诸侯盟约谈判”情景模拟,让学生体会“以德服人”的外交智慧。
学院中文系《古代汉语》课程组教师共同参与讨论交流
课程组围绕思政元素融入路径展开讨论,提出以问题链驱动深度学习,如围绕“郑庄公是否隐含道德双重性”“齐桓公称霸的正义性边界”等议题组织辩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开发“经典诵读+主题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撰写《郑庄公的抉择》《昭王南征的生态反思》等小文章,将文本分析与现实观照相结合。
王莉老师在总结中强调:“《古代汉语》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以文化人’,需将语言文字教学与价值塑造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品读经典中感悟中华文化的精神命脉。”课程组将以此次备课为契机,持续探索“专业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引领”的协同路径,为培养兼具人文底蕴与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