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心载道,师课剪影”系列报道每周聚焦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优质课堂,以文字捕捉教学细节,以视角传递育人温度。本周,我们将目光投向蒙丽媛老师的《教育心理学》与雷婧老师的《美工(三)》课堂中。
蒙丽媛老师:承历史之脉,启时代之新
课堂伊始,蒙老师先带领学生回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重点讲解“榜样”力量的核心内涵;随后结合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的事迹,讲述她以病弱之躯在滇西山区办学育人的经历,让学生理解张桂梅“燃灯”行为正是“观察学习”理论的现实体现,帮助学生把抽象理论与教育实践关联。

蒙丽媛老师分享张桂梅老师感人事迹
接着,学生们走上讲台,分享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与感悟: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包容,到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再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实践智慧,学生们还特别结合校史,讲述姜维之先生筚路蓝缕开创培华学脉的历程,在清晰的分享中,完成与古今教育家的跨时空精神对话,也让教育家精神更贴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与未来职业需求。

学生分享蔡元培先生教育理念

学生分享姜维之先生教育理念
学生们还通过实践作品展现学习成果。大家精心制作手抄报,在方寸画纸上描绘教育家肖像,工整誊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等教育箴言,用色彩与文字表达对教育理念的个性化理解,让理论学习转化为具象的创作实践;课堂同步展示的优秀课堂笔记,字迹工整、条理清晰,既有对知识点的系统梳理,也有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思考旁注,既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敬畏与专注,更展现出教育家“严谨治学”精神在学子身上的传承,为未来走上幼儿教育讲台夯实基本功。

部分学生手抄报分享

学生课程学习部分笔记
雷婧老师:以美为媒,践学前育人初心
本周,雷婧老师为学前教育2401本科班带来《美工(三)》课程,围绕“幼儿教师美工实践与教学能力培养”核心,以“教师引导+学生创作”的模式,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贴近学前教育岗位需求。课堂伊始,雷老师先结合幼儿园美工活动特点,确定帆布包、团扇为创作载体,选用水彩、颜料等易操作且符合幼儿教学场景的材料,同时明确创作方向——既要展现艺术创意,更要贴合幼儿审美喜好与认知特点,比如鼓励融入卡通形象、自然元素等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美工创作服务于幼儿教学”的专业认知。随后,雷老师针对创作细节展开指导:对构思卡通形象的学生,建议线条更简洁、色彩更明快,方便未来教幼儿模仿;对尝试色彩晕染的学生,分享控水技巧并提醒注意安全操作,契合幼儿园教学中的安全规范;同时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尝试材料混搭,比如在帆布包上结合贴纸与手绘,让作品更具层次感。

学生们认真进行帆布包的创作
在雷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全情投入创作:有的以萌趣卡通形象为灵感,在帆布包上勾勒出小熊、小兔子等幼儿喜爱的角色,搭配鲜艳配色;有的专注色彩晕染,让普通团扇呈现出渐变的蓝天、晚霞效果;还有的将树叶、花朵等自然元素拓印在载体上,打造清新雅致的风格。每一件作品不仅是艺术表达,更融入了学生对未来幼儿园美工课的思考——比如有学生特意在帆布包边缘预留空白,计划后续添加“幼儿涂色区”,方便未来带领孩子共同完成创作。此次课程不仅让学生提升了动手实践与审美表达能力,更让大家在创作中领悟到“学前美工教学”的核心:既要懂艺术,更要懂幼儿,为今后设计幼儿园美工活动、带领幼儿感受美、创造美打下扎实基础。

学生们展示美工作品
未来,“润心载道,师课剪影”系列报道将继续聚焦学前教育系的优质课堂,持续记录教师们的教学智慧与学子们的成长足迹,以文字传递专业育人温度,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提升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