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1月28日,适逢路易·艾黎诞辰126周年纪念日前夕,在古朴美丽的福建长汀,山丹艾黎纪念馆与长汀县名城委成功联合举办了路易·艾黎精神研讨活动,并且以长汀为起点,同部分工合、艾黎研究专家不顾车马劳顿,先后在福建长汀、江西赣州、龙南和广东和平等地考察学习。行程数百公里,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及工合研究者的热情接待,先后参观了三省多处工合遗址,召开了数场座谈会。无论是领导、专家,还是当地有关工作人员,均感收获满满,不虚此行。大家共同的感受是:这次工合考察东南行,因艾黎而相聚,因艾黎而结缘。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工合运动在以赣南红色根据地为中心的东南地区得到了蓬勃发展,至今仍然在东南大地生生不息。这里的人们对艾黎、对工合心怀深厚感情,艾黎精神、工合精神被人们铭记并传承,宛如星星之火,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长汀缘:工合家庭大聚会
说实话,以前对长汀一无所知。到艾黎纪念馆工作后,才了解到长汀与艾黎的渊源。在我馆展厅中,有一张艾黎长汀旧居的照片。后来,从张兴民副馆长口中得知,当初为了收集布展资料,他曾去过长汀。福建的长汀是艾黎曾说过中国最美的两个小城之一,另一个是湖南的凤凰。于是对长汀心向往之。偶查资料,方知长汀与艾老的缘分不浅。艾黎自1939年4月第一次到长汀创办工合,后分别于1941年和1974年两次到过长汀。长汀工合有力地支援了赣南一带的红军,其中长汀斗笠社生产的斗笠和瑞金生产的麻鞋、宝鸡生产的军毯并称为红军“三宝”。今年初,我馆提出开展“重走艾黎路·寻访培黎人”的活动,旨在通过对艾黎当年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和对日益老去的培黎老校友面对面进行采访,抢救性的深入挖掘艾黎相关资料,我把长汀列入其中一个重要站点。无独有偶,似乎冥冥之中艾老也在牵线。四月的一天,长汀名城委的几名同志来访,希望今年名城日活动将重点对艾黎精神进行研讨。为了做好前期工作,他们专门到我馆参观学习。由于行程很紧,他们只匆忙看了展览,吃过午饭就告辞了。今年六月,我带着几名同志踏上了西南、东南之行。一路从成都、重庆采访培黎老校友之后,乘火车来到美丽的长汀。那次,安排的行程也仅有一天,我们去了丁屋岭,瞻仰了艾黎故居,参观了斗笠社。原本还想看看工合小楼,与名城委的同志联络后方才得知工合小楼还在布展中,暂未对外开放,甚觉可惜和遗憾。不过机缘来的很快。不久,长汀名城委同志为布置工合小楼和举办艾黎精神研讨会再次造访我馆,邀请我馆和他们在长汀共同举办艾黎精神研讨会,同时希望我馆在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准备资料方面提供帮助,最后,请求我馆为工合小楼提供一尊艾黎雕像。馆长张有武当即表态全力支持。他曾先后担任过县人大、县政府、培黎学校领导,艾黎纪念馆从刚刚组建班子到现在的初具规模也一直是他在牵头。他说,艾黎一生都在无私奉献,我们不能小气,全国各地只要有需要艾黎相关资料或其它支持的,除过文物,一律无私提供!他的慷慨大气令我馆和长汀在场的同志动容。直到11月28日活动前,我们一直和长汀名城委密切联系,电来文往,确保了这届名城日活动中的艾黎主题活动圆满成功。 11月26日,我们深夜坐火车从山丹出发,翌日坐飞机抵达厦门,27日转乘高铁去长汀。路上,碰巧与著名工合专家冯驱及宝鸡市长乐塬片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副主任任高翔相逢,属意外惊喜。到达长汀后,深切感受到了长汀县名城委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县里精心的安排。三天的活动,紧凑而热烈。当晚的欢迎晚宴,大家如老友相聚,宾主同欢,共叙友情。我看到了工合的柯马凯主席、李建平副主席,还有更多的工合朋友。柯马凯是外国老专家戴维·柯鲁克和伊丽莎白·柯鲁克的第二个儿子,从小在北京长大,说着一口地道的北京话。他还是那么幽默快乐。李建平身材高大挺拔,说话不紧不慢。他曾在对外友协工作,高层机关工作养成了他低调的作风和儒雅的气质。这两位因艾黎的关系多次到访过山丹,与山丹关系多多。况鹰、冯驱、秦泉安这些鼎鼎大名的专家十分谦虚,平易近人,看上去精神饱满,心情都很愉悦。大家互致问候,问询近况,完全像一个大家庭在聚会。

11月28日,阳光明媚,在长汀古城工合小楼前,人头攒动,喜气洋洋,大家共同见证了一个重要的时刻: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副主席李建平为工合小楼揭牌,不起眼的工合小楼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全国国际主义教育基地。走进小楼,四周墙壁上图文并茂的展板和正中矗立的栩栩如生的艾黎雕像格外引人注目。我知道,这里面有我馆的一份努力,我们提供了许多资料、图片和雕塑设计。但在专家面前,这些不算什么,他们做的肯定更多。 徜徉于长汀店头街,与几位专家共同回味艾黎当年对长汀和凤凰两座古城的高度美誉,赞叹古城之美。转而又说起艾老在自传中说的在山丹的那些年是他一生度过的最美好的岁月的话。有位专家说,这些都是艾老最喜欢并经常去的地方。在古色古香的卧龙书院,恰逢长汀难得的好天气。大家坐在天井里共同聆听专家学者发言。时间有限,专家们都只讲精髓。有武馆长的发言主要围绕艾黎人道主义精神进行,我馆下一步将和省红十字会创建人道主义教育基地。在研讨间隙,一个老学究一样的人低着头快步走进会场,挨个发放着显然是他个人的交流材料,我猜想这不会是黄马金先生吧。低头看看手中材料,果然是。记得兴民副馆长说过,当年来此搜集资料,就是此人接待,而且自掏腰包请他们吃了饭。他是长汀唯一现存见过艾老的人。艾老逝世前80天,他作为长汀党史办专家赴北京采访艾老,问艾老当年说过中国最美的两个古城长汀和凤凰,哪个排第一?艾老回答说,这两个最美小城没有第一第二之分,两个都OK!后来黄先生写了许多研究艾黎和工合的文章,还出版了《长汀纸史》一书。我想黄马金先生肯定退休多年了,听到有这个研讨会,是自发前来交流的。这使我对长汀举办这次研讨会的初衷有了更深的认识:长汀是革命老区、红色土壤,工合与红色根据地密不可分,这里的人们骨子里是有红色基因的,黄马金就是其中的拥趸。

研讨围绕主题发言积极热烈,也很紧凑,只是少了讨论环节,略显不足。会后李建平副主席说,目前研究艾黎精神的人很多,但究竟什么是艾黎精神,应该好好琢磨一下了。他的这个说法得到了几位专家的赞同,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方向。研讨会的增色环节是长汀、山丹、长乐塬三方签订了协作互助协议。虽然之前我们山丹有过成立艾黎精神研究宣传联盟的想法,但一直未能实现。这次长汀倡议,虽仅三家响应,但毕竟是开始,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多。 下午的采风活动,是前往大家都期盼着的丁屋岭,路程约40分钟。客家山寨丁屋岭座落于古城镇丁黄村,是一个没有蚊子,不见水泥,忘记时光的传统客家古村落,至今仍保留原始村落形态。村民扎花灯、打铁、造纸、酿酒、竹编、制茶、榨油等传统工艺传承至今,被誉为客家山民原始生活的活化石。 我们走到山寨门口,一些穿粗布的汉子以客家传统迎接贵客的礼仪,正敲锣打鼓迎接我们。穿花布衣服的姑娘媳妇则热情捧上一碗碗滚烫的米酒,给每个人送上一只鲜红的鸡蛋。走进山寨,黄泥墙、黑灰瓦、木房子、石台阶随处可见,粗糙厚重的石寨门,天然独特的老石板,敞开式的老祠堂,乾隆年间的老古井,诉说着丁屋岭几百年的历史与文化。 在牛市口,村里正在搞乡村旅游启动活动,主持人热情招呼大家签名留念。走在山寨小道上,可以看到红军三宝之一的斗笠厂已经复活,生产了许多斗笠售给游客。据说,一开始合作社生产的斗笠顶是尖顶,后来在毛主席的建议下改做平顶,毛主席说平顶戴上和摘下时都方便,这样的斗笠戴到头上能遮雨,摘下可以当凉扇用,背在身上不刮人,取下还可以枕着休息。出了斗笠社,村里邀请大家去新开张的茶馆品茶听戏。桌上早已摆上了花生、瓜子、点心和不知名的野果。歇息过后,村里人说去看望福楼,大伙儿雀跃。 望福楼是大家急于看到的地方,那是艾黎先生在这里的故居。望福楼地处半山腰,依山而建,在这里可以看到大半个山寨。我估计,艾黎选择这里,是为了防止敌匪偷袭。上次来的时候,没有能够进入楼内参观,当时这里改造后租给了一位画家,画家只有写生时才住在这里。现在楼里面已经完全布置成了艾黎故居,向大家开放。大家纷纷在门口和办公桌前留影,以示纪念。 丁屋岭原生态的建筑风貌、秀丽的风光和淳朴的民俗风情让人流连忘返,尤其遗存的工合和艾黎旧址基本完好。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闽西十大最美古村落、福建摄影家、画家创作基地、影视拍摄基地、厦门大学校外实践基地等。 参观完丁屋岭回到城里,品尝过客家菜和马来西亚特色菜组合成的美食嘉年华,古城三元阁广场的一场文化演出盛宴又在等候着各路嘉宾。火树银花不夜天,兄弟姊妹舞翩迁。灯光秀、马来西亚时装秀、舞狮、非洲杂技喷火、国外歌手演唱精彩绝伦,浓郁的南国风情,夹杂着许多国际元素,展示着古老的汀州、客家首府改革开放的博大胸襟和万千气象;孩子们的诗朗诵把晚会推向高潮,把大伙的思绪引向上世纪的烽火年代,一声声对艾黎爷爷的呼唤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赣州情:工合大树根深叶茂
11月29日,我们提前告别了长汀,匆匆奔向赣州。在来长汀之前,有武馆长告诉我们,这次除了长汀,还要去江西。江西工合袁辉斌副会长在出发之前就发出了邀请。这次去江西赣州的有李建平、况鹰、冯驱、秦泉安4位专家和山丹艾黎纪念馆馆长张有武、我、长乐塬管委会副主任任高翔、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吴多彬馆长和我馆研究室副主任龙洋国等一行9人。到了赣州高铁站,袁会长已从南昌赶到赣州接待我们。前不久在山丹我见过他,他和秦泉安老师随工合寻根西北行研修团在山丹考察学习了几天。敬业、精干、反应快是我对他的印象。从长汀到赣州,一路上都有人对袁会长赞誉有加,说他十分能干。他很谦虚,说原来一直在做行业协会,所以做起工合协会来才能得心应手。

吃过午饭小憩后,首站来到西津路小学。我疑惑,学校能和工合有啥关系?校门口,学校一班人亲切的等候着。更让人意外的是,一支由十来个小学生组成的高跷队在校领导的引导下踩着鼓点迎了上来!我猜,这是非遗进校园,这所学校文化气息肯定不一般。

走进校园,更大的惊喜在静静等候:大约二百名左右的小学生在操场列队等待我们已多时。只听校长一声开始令下,新编核心价值观三字经朗诵开始了。小学生清脆的童音、整齐的节奏如高山流水、空谷传音,响彻校园。

快人快语、直爽能干的女校长蔡敏莉介绍说,赣州市西津路小学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这里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抗战时期曾是中共赣州市委和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东南区办事处所在地。当地党史专家明经槐介绍说,当时的东南工合办事处旧址就在现在学校运动场里。沧桑的旧址旁有一棵大树如一把巨伞郁郁葱葱,原来的房屋已经没了,但历经百年沧桑变迁的古树依旧枝繁叶茂,仿佛向远道而来的专家们倾诉着什么。大家围聚在这棵古树旁抚今追昔,思绪飞到了战火纷飞的工合岁月,追忆着东南工合办事处艾老等前辈冒着危险、艰苦奋斗的一幕幕情景。东南工合不仅仅是工合事业,对我党的建设和抗战都有着重大意义。1939年东南工合办事处成立后,中共中央南方局和中共江西省委、中共赣南特委先后派出一批共产党员和干部担任办事处和各县工合事务所的领导,以工合的身份为掩护,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开展抗日工作,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扩大党在工合和群众中的影响。工合中的共产党员和工合干部的努力工作,推动了赣南工合事业的蓬勃发展。抗战时期赣南的工业合作运动,对于动员后方人力物力、支援前方抗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是中共南方局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愉快的时间总是过的很快,赣州的天空已垂下夜幕。但在西津路小学会议室里召开的调研座谈会上,专家们谈兴正浓。蔡敏莉、袁辉斌、明经槐、庄春贤介绍了情况和初步设想,大家观看了“红色记忆·档案里的赣州——艾黎与东南工合”专题片,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为学校提出了具体建议。要发扬“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整合工合系统资源,多方合作,在赣州市西津路小学打造东南工合历史展览馆,树立路易·艾黎雕像及东南工合办事处旧址纪念碑,打造新时代工合系统赣州市西津路小学红色教育基地。专家的建议像一支支强心针,让校领导异常振奋,她们表示决心把工合旧址建设好,把艾黎精神传承好。我想,把工合精神、艾黎精神培植到学校,是最好的传承。西津路小学有这方面的积淀,高跷队落户学校就是佐证,工合和艾黎精神一定能够在师生中培植沃土,生根发芽,使工合老树再开新花。
龙南根:保存完整的工合指导站
11月30日早上,我们向龙南出发,上午10点多抵达龙南市。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下西门历史文化街区东南工合龙南指导站旧址。这个古旧的院落原是下西门土地祠赖屋。驻足旧址前,大家惊叹不已,为现代都市里能有这样一座完整无缺、古色古香、奇迹般保存的院落所震撼。抬头看,门楼上方刻着东南工合龙南指导站旧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字,落款为1984年。门楼两侧写有对联,上联:合作为求存唯一原则,下联:工业乃救国不二法门。显然历经沧桑,从斑驳字迹中,那个时代的气息似乎扑面而来。专家们步入旧址前院,右侧为四栋砖混建筑,左侧为一个横屋,正对着的是祖堂门厅,两侧同样刻着对联,写道:发展工业合作,建设经济国防。来到祖堂下厅,左右两侧是厢房,再往里走就是祖堂的上厅,左右两侧是祖堂上厅私厅,这些地方都是当时指导站办公和合作社生产的地方。


当地党史专家介绍说:东南工合龙南指导站,是因龙南印刷工业合作社而成立。1939年春,龙南县城私营成星号印刷店因资金周转困难,印刷工人潘家祥面临失业的危险,便想到了赣州的工合组织,请求贷款扶持。但当时工合组织按章程只能贷款给工业合作社。在这种形势下,印刷工人潘家祥等回县后,便与资方协商改组。4月19日成立了龙南印刷工业合作社。看到工合组织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东南工合办事处因势利导,派广东和平事务所指导员张石仁到龙南指导工合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筹备,东南工合龙南指导站正式成立了,张石仁任首任主任指导员。随后,陆续成立鞋帽业、服装业、食品业、纺织业、造纸业、造船业、烟草业、文化日用品等21个合作社,人数达236人。龙南指导站于1942年遭到国民党破坏而取消。 走进院落,专家们沿仄逼的楼梯爬上二楼,仔细查看了房屋结构和保护情况。依依不舍走出院落,专家们对龙南人民很早就拥有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连连称赞,对看到这座可能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工合遗址惊喜万分。随后,在调研座谈会上,专家与龙南市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交流,就充分挖掘和用好东南工合人文历史资源,携手合作高质量打造东南工合龙南指导站旧址达成共识。

专家们各抒己见,见仁见智,中肯易行。特别是李建平副主席的总结,十分动情。建国后他曾担任艾黎秘书整整五年,也陪艾黎来过赣州。他说,在中国人民遭受外敌侵略,处境异常艰难的日子里,艾黎先生无私地给了我们全力帮助。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路易·艾黎继续与我们同甘共苦。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位来自新西兰的真诚的朋友,永远缅怀路易·艾黎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永远不忘他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所作的卓越贡献!我们要学习路易·艾黎精神,弘扬“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保护好这难得的红色资源,为推进新时代工合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让路易·艾黎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会后,大家都信心满满,相信龙南有如此深厚的红色之根和工合之基,工合事业必定会发扬光大。
和平魂:红色印刷厂工合活化石
和平原来是广东省的一个县?这和我想象的不一样。放眼看去,狭窄的街道与陈旧的楼房,处处都与发达的广东格格不入。但接下来我们看到的一个陈旧的印刷厂却让我们肃然起敬,改变了看法。 龙南到和平,一路是山路。中午我们没有停下脚步,直奔和平。这一路曲曲折折,七拐八拐到达目的地后,大家真累了。当我们拖着行李下车时,都无精打采的。带队的秦泉安老师说,这就是和平印刷厂。他进一步解说道,这是全国唯一没有间断,至今仍然存活的工合企业。大家听了后立马兴奋起来,好奇、疑惑、不解以及不可思议都在脑子里出现。这时已临近傍晚,金带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狭窄的街道显得有些拥堵。我看到道路两边都是小百货商铺,出售着价格低廉的日用品。就在这样一个有些乱的环境中,一个鲜红的门脸映入眼帘。仔细一看,正是和平县印刷厂的大门,全国工合唯一现存红色印刷社就藏在里面。

厂长叶小敏个子不高,大约五十多岁,结实敦厚。他早早站在印刷厂门外,像极了我们这边的村支部书记。他热情洋溢地招呼大家走进印刷厂。小小院落飘散出淡淡的油墨香味,工人们对参观者见怪不惊,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机器。
印刷厂占地不到1000平方米,呈口字形封闭,中间有天井,上下三层。一楼右侧靠近门口的房间是个小型展览室,室内四面墙壁粘贴着历史照片影印件,地面玻璃柜内陈列着泛黄的书刊和早年的圆盘印刷机、铅字及排版工具等文物。与展览室并列、一墙之隔的另一间房是胶印车间。铅字印刷车间旁边与展览室相对的是装订车间。工厂二楼密密麻麻陈列着铅字架、铅字模、铅字盘等,俨然四五十年前的拣字车间。我想,稍加收拾,看上去会更像一个印刷展览馆。 和平印刷厂由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携手和平地下县委创办,前身是和平工合印刷社。当时一无厂房,二无资金。时任和平地下县委书记曾源将父辈经营数十年的“大新纸行”1500多平方米的祖产无偿转让给印刷社用作厂房,并与徐锦福、陈仁等共产党员、进步人士筹资创建了印刷社。指导员是张石仁(就是我们前面在龙南参观的龙南工合指导站首任指导员,是从这里调去的)。印刷社离国民党和平县党部不足200米,和平地下县委迁入印刷社秘密办公。印刷社为党组织印制秘密文件、传单,还以合法收入为地下党提供活动经费,掩护和平地下县委发展党员,壮大队伍。1949年和平县城解放,和平工合印刷社由县政府接管,更名为地方国营和平县印刷厂。印刷厂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经受了各种风雨考验。创办80多年来,初心不改,屹立不倒,尤其在各个历史转折时期,以党和国家及人民利益为己任,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和平县印刷厂于2011年被和平县委确认为“中共和平县委、工合指导站活动旧址”,于2013年被河源市、和平县认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10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经过广泛调查论证后,授予和平县印刷厂“工合血脉·红色基因——全国工合唯一现存红色印刷社”牌匾,并确定该厂为“全国工合红色教育基地”。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

参观中,谈到印刷厂的经营状况时,叶小敏说,受无纸化办公的影响,印刷业日渐萧条,红色印刷厂也不例外。但他表示,有各级组织支持,他一定不负众望,把这面红色旗帜高高举起、传递下去。我们为叶小敏的男儿血性和党性担当所折服的同时,也为和平印刷厂这支工合独苗的未来深深担忧。叶小敏岁数也不小了,他还能支撑多久?有没有年轻人愿意接替?怀着复杂的心情,带着这些问题,在不到十平方米的会议室里,大家集思广益,为印刷厂的出路展开讨论。大家提出了发展民俗、办印刷博物馆、打造红色研学基地等诸多建议。我们知道,也许专家的意见远水解不了近渴,但叶小敏对专家表示了真诚的谢意,他决心不辜负众望,千方百计把红色传统传承下去,把职工的事办好。 夜幕降临,小小会议室仍然灯火辉煌,专家和印刷厂领导及当地有关单位负责人的研讨仍然在进行着……

尾声: 时不我待 任重道远
结束了几天的行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次东南工合之行,收获是如此巨大和沉重,是我始料未及的。我之所以用沉重一词,是因为这次工合东南行除了收获多,令人欣喜和欣慰,另外还引发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早在今年六月份,我馆组织专人分几路赴全国各地,对仅存的培黎老校友(已不足100人,而且都是高龄老人)进行采访,抢救性收集资料,录音录像。在我们走访过程中,就有一位老校友去世,这让大家唏嘘不已。岁月催人老,时间不等人。我们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作者简介:周多星,男,汉族,甘肃省山丹艾黎纪念馆副馆长。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和播出文学、电视作品多部,主编有《山丹民俗文化丛书》五卷。有小说、散文、新闻作品获国家、省、市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