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合文化
首页 > 工合文化 > 正文

中国工合在陕西

时间:2023年04月27日 15:35   点击量:

一、历史上的西北工合

现代史上著名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运动(简称“工合”运动),是人民群众在国民党统治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的一场经济自救运动,是为解决失业工人生活困难和就业问题、生产抗战军需物资而成立的组织和开展的活动。他们生产的大批军用物资和民用物品为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有成效的贡献。

中国工合第一个工业合作社在宝鸡诞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沿海工业遭到巨大破坏,日本侵略军控制了中国 90%的工业、矿山及铁路。由于日军的烧杀抢掠,大批熟练技术工人为战争所迫,背井离乡,沦为难民,流亡后方。地处西北内地的宝鸡,因其便利的交通条件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了抗战后方。奉命内迁的工厂沿陇海铁路疏散到这里,仅大工厂就有 24家,职工达 1万多人,连同家属超过了3万多人,加之县城原有的8000多人,人口近5万。由于日军占领沿海地区以后,对内地实行经济封锁,于是在宝鸡就出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现象,一方面是市场的萧条,商品供应极度缺乏;另一方面是大批嗷嗷待哺的难民和失业者无事可干,形成空前的工业潮和难民潮。

为了长久地支持抗日战争,在大后方建设工业基地和物资基地,发展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1938年 8月,中国经济专家卢广绵受刚成立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及其技术顾问、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的委托,到大后方陕西宝鸡组建第一批工业合作社。到宝鸡县城的第二天,他来到渭河堤岸以打铁糊口的难民中,进行组建合作社的宣传,得到支持。经过商议,成立了天星大华手工铁器社。这是中国工合第一个工业合作社。

天星大华手工铁器社成立后,卢广绵每天从早到晚在难民中演讲,派人到大街小巷里张贴“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是难民的伙伴”、“开发西北富源”“努力生产”等标语,受到难民欢迎。不到半个月,织袜合作社、制皂合作社、炼铁合作社、药棉合作社、印刷合作社相继成立。不到两个月,合作社达 80多个。不到一年,许多作坊和工厂已能制造鞋、帆布袋、衣服、机具、肥皂、颜料、电器用品、军装、帆布床、帐篷、毯子等。各合作社生产的产品通过商店出售,营业额很大,平均每天零售5000元,批发生意更大。宝鸡遂成为工合运动的发祥地。

工合在宝鸡的成功使路易·艾黎十分兴奋。他来宝鸡考察后,决定在宝鸡设立“中国工合西北区办事处”,卢广绵任办事处主任。西北工合办事处一面着手登记流落在宝鸡街头的失业工人和有一技之长的难民,一面积极开展工合的组社工作。在有计划地帮助迁宝工厂尽快恢复生产的同时,西北工合迅速建立起本部机关和下属机关,管理机构逐步健全。西北工合设有秘书处、军毯处、运输处、妇女部等机构,在宝鸡地区有宝鸡、凤翔、陇县 3个事务所。

1939年,西北工合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西北工合在双石铺设立了事务所,创办了工合金库、供销处、医院、招待所以及学校、保育院等机构,组建了锡铁社、机器社、造纸社、耐火砖社,后又设立了采矿办事处,有合作社 23个,社员 360余人,股金总额 33,330元。在宝鸡县马营镇,创办毛纺社、织毯社、采木社10多个,社员近千人,生产军服、军用毛毯、袜子等。凤翔、陇县事务所也发展迅猛。毛泽东对工合十分赞赏,他说这对中国是有价值的,是进步的,并请求艾黎把这一运动扩展到陕北。

工合组织快速发展壮大

中国共产党对工合的工作十分重视和支持。抗战期间,周恩来常往返于延安、重庆,他曾多次乘汽车路过宝鸡,住在凤县双石铺工合招待所,与艾黎促膝长谈,鼓励艾黎把工合的事业搞好,生产更多的物资,支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 1937年,毛泽民在赴新疆之前来到宝鸡,在西北工合下设的运输处工作,他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绘制了多幅抗日宣传画,做了大量宣传抗日的工作。

工合协会作为国共合作期间的抗战支持组织,有大批共产党员参与其中,积极工作,同时着手创建地下党组织。 1939年,省委派共产党员郑长家来到工合宝鸡事务所,郑担任宝鸡事务所主任。不久,女共产党员柳文来所负责妇女工作。共产党员、原国民党宝鸡县县长秘书鞠抗捷,在西北工合军毯处任秘书。根据省委指示,这年下半年,在西安高崇民家里成立了中共西北工合办事处小组(又称党组),组长(书记)柳文,郑长家、鞠抗捷为成员。党小组受省委直接领导,由省委特派员宋任远负责联系。1940年初,鞠抗捷离开宝鸡去工合晋东南事务所工作。同年5月,柳文离开宝鸡去陕北。年底,郑长家因国民党缉捕,离开宝鸡去重庆工合总部工作。西北工合办事处党小组解散。共产党员车健在抗战时期打入胡宗南身边,他大力支持和保护工合的发展,与宝鸡工合联系密切。后来,党组织安排他任工合宝鸡事务所主任。

中共陕西省委在西北工合上层建立组织的同时,还十分重视选派党员干部到基层厂、社、站任职,为发展组织做准备。1938年底,省委派共产党员方纪、连志伊、陈景涛到工合宝鸡事务所厂、社、站开展工作。1939年,西府地委派出一批暴露身份的干部到工合宝鸡事务所下属组织一面隐蔽,一面开展党的工作。凤翔县委书记王志贤身份暴露,受到特务监视,调任宝鸡县委书记,化名王明哲,公开身份是工合宝鸡事务所温水沟采木社理事主席。省妇委派李超到马营,同方纪接上关系,以永清堡妇女纺织合作社指导员身份从事地下工作。10月,省委又派王若望,以工合永清堡毛纺站会计身份作掩护,开展工运工作。不久,原岐山县工委书记周肇岐,因宣传抗日,敌特跟踪监视,被派到工合宝鸡事务所,公开身份是纺织二社经理。东北竞存小学教育主任李维舟,转入纺织二社,任理事主席,以社会职业掩护地下活动。

西北工合积极开展抗战宣传

西北工合工人爱国热情高,他们对日寇烧杀掳掠的暴行十分痛恨,加之共产党员的宣传鼓动,宣传抗战就成了西北工合的又一任务。在办事处机关,不定期举行抗日报告会、时局讲解会,激励大家的抗日热情。在宝鸡事务所,各厂、社、站组织文艺宣传队,在街头、农村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演唱《松花江上》《九一八小调》《黄河大合唱》等歌曲。方纪、李超、王若望等人还向职员和工人教唱《延安颂》《国际歌》,并登台演出。宣传队在虢镇街头挂出抗日战争形势图,给群众讲解抗日形势,激发群众的抗日救国热情。工人和附近的农工热情高涨,他们多纺毛线、织好地毯,支援抗日前线。工合毛纺社、站所在地马营镇永清堡有“小抗大”之称。

1940年初,中共中央派刘鼎、赵一峰、陈康伯等来到宝鸡,帮助西北工合发展生产,并由路易·艾黎陪同到双石铺考察。刘鼎、赵一峰、陈康伯等认为,西北工合后方基地双石铺地处秦岭山中,地形险要,一旦日寇突破潼关西犯进陕,可利用双石铺的有利地形建立游击根据地,为此,可在双石铺建立一些比较重要的基础工业。西北工合采纳了这个建议,很快在双石铺建立了事务所,并迅速组建了25个合作社。生产范围包括机器制造、采矿、炼铁、煤矿、纺织、服装、化工、酿造、食品加工等。机器生产合作社是当时西北规模较大的合作社之一,不仅能制造多种工作母机,还能制造手枪、步枪,日军来犯时即刻可改为兵工厂生产枪炮。

3月,省委派共产党员张自强到宝鸡,同王若望接上关系,负责虢镇业精公司、妇女纱布生产合作社、难民工厂等处工运工作。5月,因环境恶化,王若望、方纪、李超等相继离开西北工合宝鸡毛纺站,到延安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西北工合大部分员工返乡,组织解散,极少数工合组织艰难维持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西北工合为抗战做出重要贡献

在中国工合运动中,西北工合最活跃,贡献也最大,所生产的产品占全部工合产品的半数,为打破日军的经济封锁,支持长期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西北工合下属有机械、铸造、铁器、木器、竹器、制革、毛纺、纺纱、织布、印染、肥皂、毛巾、缝纫、印刷、制鞋、针织、制毯、饮食等生产合作社,能生产军需和民用产品,极大缓解了产品供求矛盾。 1939年,宋庆龄委托西北工合为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制作10万件棉衣。同年8月,中国工合同国民党军政军需局签订了第一批承制军用毛毯 40万条的合同,西北办事处承担30万条,1940年完成后运往抗日前线。1941年至 1945年,西北工合连续签订了第二、三、四批合同,生产军用毛毯 80万条。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西北工合安置了数以万计的失业工人和难民。西北工合还充当了国际社会援助与陕甘宁边区政府间的重要桥梁。国际捐赠一般是由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交付西北工合,再由西北工合交给延安事务所,最后由延安事务所交给陕甘宁边区政府。1939年,延安事务所收到西北工合路易·艾黎筹集的海外捐款483,232元,1940年收到 698,190元。1939年至1943年,国际委员会送给延安事务所捐款总额达 250万元。另外,持工合发行的“公证”(1941年7月以后延安事务所代理发行)就可自由往来于边区与国民党统治地区,直到1945年。延安事务所领导的运输合作社,持“公证”将国民党统治区的榆林羊毛运到宝鸡、西安的工合军用毛毯厂,织成毛毯,做成大衣送往抗日前线。

西北工合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战胜利后,以手工业为主体的,带有民主、民族、民间性质的工合运动,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工业合作社的规模迅速衰落,一部分管理人员和外地工人辞职返乡,大部分合作社交地方管理。1952年“工合总会”在《人民日报》发表声明,已将其全部档案和财产移交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接管。至此,抗战时期轰轰烈烈的工合运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宣告结束,用它卓有成效的业绩为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谱写出了光彩夺目的历史篇章。

二、历史上的陕西工合(1984--2000年

原陕西省工业合作协会具有光辉的历史传承,早在1984年7月16日,在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支持下,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成立陕西分会,时任副省长、省经委主任孙克华同志为名誉理事长。中国工合陕西分会成立初期,在陕西组建试办了青年缝纫社、新民针织社和民间工艺社,在西安组建了三个总公司,在汉中组建了一个总公司,在城固县组建了一个总公司,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原陕西省工业合作协会开展工作以来,共发展会员企事业单位28个,会员单位职工519人,企业销售资金达到5332.37万元,年工业产值达到102万元,销售总额超过1071.12万元,实现利润123万元,充分发挥了“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此外,陕西工合协会还帮助成立了宝鸡、凤县两个工合协会。1993年,由时任宝鸡市委书记的纪鸿尚同志发起,经省工业合作协会积极努力参与和全力协助,在陕西隆重召开和“工合国际研讨会”,这也是迄今为止我省召开的唯一一次大型有关中国工合研究和推介的国际大会。2000年10月,因省政府组成部门机构改革,陕西省第二轻工业局机构撤销,陕西省工业合作协会便停止了一切活动。

进入新时期,重新成立陕西省工业合作协会已成为广大工合事业支持者的共同愿望。中国工业合作协会高度关注陕西省工业合作协会的筹建工作,前任理事长唐宝玲、现任理事长田玉萍(中央编办原稽查司司长)多次来陕拜会我省有关方面领导,请求给予协会成立工作的关心和支持。2016年以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会委派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副理事长、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姜波,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惠朝阳,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委员秦全安等牵头负责陕西工业合作协会筹委会工作。在此期间,陕西省工业合作协会筹委会先后召开三次筹委会,积极推动陕西工合成立工作,形成了《关于加快恢复成立陕西省工业合作协会的共同倡议》等成果原陕西省工业合作协会秘书长张福增同志向筹委会捐赠了一批具有文物价值的文书资料。

2021年1月,陕西省政协常委、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副理事长、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姜波向陕西省十二届政协第四次会议提交了《关于恢复成立陕西工合组织,助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提案》(第558号),呼吁省级政府尽快推动陕西工合成立工作。同年6月,陕西省民政厅、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分别复函,同意加快推进陕西工合成立工作,明确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为业务指导机关,陕西省民政厅为登记机关。2022年3月,西安培华学院等52家在陕企事业单位、个人共同发起成立陕西省工业合作协会。4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副理事长、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姜波向筹委会捐资30万元作为协会注册资金,并承诺该组织成立后,此项资金属于社会公共资产,单位和个人不再拥有该资金的所有权。同月,陕西省民政厅颁发《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陕民许准字〔2022〕第15号)精神,准予陕西省工业合作协会正式登记。

陕西省工业合作协会筹备委员会

2023年4月10日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常宁大街888号

          西安市高新区白沙路南段2号

电话:029-85680000

邮编:710125

版权所有©西安培华学院

陕ICP备0901232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