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华校园的晨光暮色里,总有一些身影,踏着星辰奔赴自习室,在书页间镌刻青春的刻度,25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毕业生柴瑞雅便是其中的闪耀代表。她以考研初试404分总成绩第一,上岸兰州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
然而,她的故事远不止于一张录取通知书,在备考之路的孤灯长卷中,在实践探索的跌宕起伏里,她用行动诠释了“知行合一”的深刻内涵,演绎着“厚积薄发”的动人篇章。
柴瑞雅总成绩第一上岸
破茧:备考路上的“白衬衫哲学”
2024年初,当同龄人还在为未来方向踌躇时,柴瑞雅已悄然踏上考研之路。尽管四月才最终敲定报考院校,但这看似“后知后觉”的选择,实则是大学生涯的厚积薄发——她将每一次迷茫、挫败与顿悟,都化作淬炼自我的火种。
考研备考的日子,恰似“在黑漆漆的房子里洗白衬衫”。英语语法听不懂时,她蜷缩在图书馆角落,任泪水洇湿草稿纸;专业课参考书目临时更换时,她对着电脑屏幕崩溃大哭,键盘敲击声里藏着不甘;英语模拟考分数低至尘埃的夜晚,她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根本不是读书的料”。但每一次崩溃后,她总会用沾满泪痕的手背抹去脆弱,对自己说:“这就是洗白衬衫的过程,享受当下就好。”
图书馆的书桌上,柴瑞雅贴着密密麻麻的便利贴
“任务完成式”学习法,成为支撑她走完全程的利器。将大目标拆解为一个个小任务,制定详细的每日任务清单,定期复盘。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前期“直接背诵、囫囵吞枣”的方式让她痛苦异常,在九月迎来了转折——她用思维导图将知识点织成网,先“厚读”至笔记堆满两抽屉,再“薄读”至能默写学科脉络;英语真题从2003年刷到2024年,四遍精做后,连选项陷阱都成了“老友”。
柴瑞雅总结的思维导图
“在每月一次的阶段性复盘时我会先梳理出上一个月的任务完成情况,给自己积极暗示,再根据当下学习重难点罗列出复习方向,再持续拆解方向任务,精确到天,找好大致目标就可以‘按部就班完成任务’式学习了。”
柴瑞雅总结的专业课资料
9个月里,柴瑞雅写了18篇复盘日志,里面写满了挣扎与突破,见证着从焦虑到笃定的蜕变。她时刻告诉自己,所有的结果都是无数个过程拼凑起来的完整拼图,走好每一步比走到一个无人能及的终点更重要!
柴瑞雅每半个月一次的复盘日志和学习计划
深耕:实践沃土上的“学科交叉”探索
如果说备考是淬炼理论的熔炉,社会实践则是柴瑞雅将知识锻造成利刃的战场。
大一开学典礼上,姜波理事长“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寄语,点燃了她探索的渴望。当李瑞老师在《广告学概论》课堂上的那句“广告从来不是技术代码与创意灵感的机械拼盘,真正的学科交叉是让技术长出血肉”,她豁然开朗——结合自己在养老院实践时,老人们面对智能手机屏幕的惶惑与无助,忽然意识到:银发群体在数字浪潮中的迷茫与无助,不正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可以大展拳脚的方向吗?
柴瑞雅和项目指导老师陈肖雄的合照
在陈肖雄老师的指导下,她以“银发经济”为锚点,开启了自己项目的探索之旅。从《新媒体语境下以临终关怀为导向的银发经济产业研究》,到《暖心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短视频系列创作》,再到《“艺回西迁”——新媒体艺术社区“代际养老”践行者》,每一次选题迭代都像在解一道社会命题。她不断深入研究,带领团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比赛,将课堂上的“用户画像”“交互设计”转化为项目书里的数据模型与实施方案。
最终,项目不仅获得校级立项、省级优秀奖,更在暑期“三下乡”中与医学院的同学合作,通过医疗领域结合网络新媒体领域的技术为更多老年人找到属于他们的“代际养老”的新方法。他们用智能手环监测老人心率,用AR技术复原老照片唤醒记忆时,她终于读懂李瑞老师所说的“技术温度”——那是在养老院走廊里,一位老人握着她的手说“丫头,这个扫码能让我看见孙子婚礼视频”时,眼中泛起的泪光。

柴瑞雅在敬老机构走访调研
“每一次实地调研,都像给我上了一堂颠覆认知的课。”她回忆,在养老院和敬老机构走访时,她目睹过太多“数字弃民”的困境:不会视频通话的老人对着屏幕手足无措,误点广告链接后被扣费的惶恐,甚至因操作不当导致医保卡冻结的绝望。那一刻她深刻体会到:技术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传递温暖的桥梁。这种认知,让她在后续的“艺回西迁”项目中,更加坚定地用新媒体艺术连接代际情感。
梁小凤老师评价柴瑞雅是“高能量学生”。“大二那年,她抱着论文来找我,说‘老师,您帮我看看逻辑漏洞,我改到满意为止’”——梁小凤老师至今记得柴瑞雅那股“较真劲儿”。她提到,瑞雅不仅主动参与跨年级学术研讨,还向不同老师请教大创项目申报经验,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摔过跟头也从不气馁”。梁老师感慨:“她是我见过最‘折腾’的学生,但正是这种‘在试错中野蛮生长’的劲头,让她从‘横冲直撞’的探索者,蜕变成‘胸有丘壑’的破局者。如今她眼里的光,不是初生牛犊的莽撞,而是历尽千帆后的笃定。”
柴瑞雅在讲解“艺回西迁”项目
启航:以终为始,奔赴下一场山海
考研的捷报,不过是柴瑞雅人生长卷中的一枚书签。她深知,真正的价值在于将所学回馈社会。
柴瑞雅备考时总结的复习资料和用完的笔芯
“备考让我学会了沉淀,实践让我懂得了担当。”她常说,无论是备考时坚信“白衬衫终会洗净”的执着,还是实践中探索“学科交叉”的果敢,本质上都是对自我的解构与重塑。这恰似那句哲言“从前看山是山,后来看山不是山,如今看山仍是山”,认知在螺旋式上升中淬炼,赋予她直面未来的从容底气。
柴瑞雅让自己每天至少保证10小时的学习时间
回望在培华的四年时光,“感恩”二字成为她心中最柔软的回响。她感恩理事长开学典礼上的谆谆教诲,感恩老师们的倾囊相授,感恩导员在考前焦虑时的鼓励,甚至感恩图书馆角落那张陪伴她无数晨昏的桌椅。她说:“培华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在人间烟火中扎根,更是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修筑思想的堤坝——既不随波逐流,亦不固步自封。”
而那个铭刻在记忆深处的夜晚,同样承载着无尽的感动与力量。考试前一天,当十点的图书馆响起《起风了》的旋律,正在收拾书包的柴瑞雅突然驻足。旋律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回忆的闸门:春日里背诵单词的小径、盛夏蝉鸣中伏案的身影、深秋落叶铺满的广场,还有寒冬寒风里咬牙坚持的自己,如电影胶片般在脑海中循环播放。
每一张桌椅都记得她与难题鏖战的模样,每一个书架都藏着她深夜苦读的故事,就连楼道的拐角都见证过她背诵时的专注。那一刻,她站在熟悉的图书馆里,触摸到了知识的广袤无垠,更读懂了这一路披荆斩棘的意义。若时光能够倒流,她依然会义无反顾地选择这条布满荆棘却光芒万丈的道路,在泪水中咬牙前行,向着梦想的方向坚定奔赴。
经验分享
考研不是与他人的竞速赛,而是与自己的长跑。研路上,每个挑灯夜战的身影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史诗。柴瑞雅深知,这场持久战比拼的不仅是知识储备,更是坚韧与平和的心态。
崩溃不是终点,而是重塑的起点。那些在题海中破碎又重组的夜晚,那些被知识反复揉皱又抚平的时光,终会化作铠甲上的纹路。
正如柴瑞雅在图书馆亮着的台灯下写下的:“黑暗中洗白衬衫的人,终将把星辰穿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