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风掀起新的扉页,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吕梦真,携着23万字浸透墨香的备考笔记,以初试第二、复试第三、总分397的优异成绩,叩开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专业之门,入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

她的考研经历不是天赋异禀的传奇,而是一个关于热爱与坚持、方法与探索的成长故事。

山东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萌芽:文学少女遇见哲学之光
大一时,初入大学校园的吕梦真正在经历一场思维的觉醒。有一堂课的出现让她对读书和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就是王高印老师的《大学写作》课程。“那时候读了差不多50多本书,心理、中医、历史、经济都有涉猎,但哲学最让我着迷。”她回忆道。
在《理想国》《道德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哲学与文学的交叉著作中她仿佛看到了一束光,引领着她去探寻哲学的世界,让她的思维方式从感性审美逐渐转向逻辑思辨。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到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从加缪的荒诞哲学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她在跨文本的对话中逐渐构建起理性思维的坐标系。

吕梦真阅读书籍统计(部分)
正是这种跨学科的阅读习惯,培养了她在不同学科间寻找逻辑共通点的能力,更让她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起了“问题意识”。“以前读文学作品,总被情感裹挟着走;现在会不自觉地追问:作者为何这样论证?这个观点在哲学谱系中处于什么位置?”这份对哲学的热爱,在大二时迎来了更清晰的方向。
当她偶然翻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那些关于儒家、道家思想的论述,仿佛与她记忆中的文学经典产生了奇妙的共振。她更清晰地意识到,文史哲本就是一体的,而哲学正是那个能将碎片化知识串联成体系的“金线”,于是,跨专业考哲学的念头在她心中悄然生根。

破茧:跨考路上的自律与方法论
跨学科考研的学生,通常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构建新学科的知识体系,但在吕梦真的身上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这都得益于她在备考期间搭建起的读书笔记框架。在阅读哲学书籍的过程中,她累计完成了23万字的读书笔记,并用“三色批注法”来标注知识点。这些批注和延伸的思考成为她构建哲学知识体系的“秘密武器”。

“做笔记不是抄书,而是与作者对话。”在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吕梦真按照书籍的行文逻辑,用思维导图梳理出每一章的框架,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随着理解的深入,她开始做“厚”笔记——在核心考点旁标注原句引用、推理过程和自己的思考,甚至跨文本对比不同哲学家的观点,比如在对比孔子与孟子的“仁”时,她会摘录《论语》和《孟子》中的相关段落,分析其内涵的异同。

读书笔记统计(部分)
到了冲刺阶段,她又将厚厚的笔记“变薄”,提炼出每个知识点的“踩分点”大纲。“比如‘天人合一’这个考点,我会整理出概念来源、不同学派的阐释、现代意义这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下再列关键词。”这种层层递进的笔记方法,让她在后期复习时能快速抓住重点,原本需要逐字背诵的内容,通过框架记忆、知识串联变得高效起来。

电子版读书笔记(部分)
在英语学习上,吕梦真同样展现出在学习方法上的智慧,她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保持学习动力。“竞赛就像一个计时器,逼着我不断提升水平,还让我总结出了很多应试技巧。比如养成了把握考试时间的习惯,也学会了按照分值分配学习时长。”她笑着说。

英语学习笔记
大学英语四级606分、大学英语六级528分、大学生英语竞赛省级一等奖、“外研社·国才杯”省级三等奖……这些荣誉正是她学习能力与学习毅力的最好证明。这些学习经验,更让她在考研英语备考中显得游刃有余。

“每天都觉得在收获新知识,一点都不觉得累。”说起备考节奏,吕梦真最难忘的是暑期复习的日子。“那时候七点十分起床,晚上十二点前睡觉,除了吃饭、午休,几乎都在学习。”日均13小时的学习强度听起来令人咋舌,但她却甘之如饴。
分值优先原则是她“独创”的时间管理办法,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分值分别是100分和150分,那她在时间分配上也就按照1:1.5来进行复习安排。每周她会预留一次社交活动,和朋友去看场电影或吃顿火锅,又或者练一练八段锦,“张弛有度才能保持效率,再严苛的时间表都需要给自己喘息的空间。”

后盾:照亮备考路的温暖力量
“考研不是单枪匹马的战役,是我与小伙伴们的并肩同行”。吕梦真和同专业的郑琳琳和刘海洋,组成了“学习共同体”,三人每天互相监督、共享资源,演绎着考研互助的温暖故事。
“琳琳的政治学得好,经常抽查我的知识点,有一次她来给我送钥匙,还非得我背出来资本积累的知识点才把钥匙给我。”吕梦真则发挥英语优势,给她们分享阅读技巧和作文模板,三人还会用“费曼学习法”互相讲解知识点,就算是平时聊天,话锋也会经常转到自己的知识点上,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吕梦真与郑琳琳、刘海洋合影
这段同路相携的日子里,他们成为了彼此的心灵支柱。郑琳琳评价道:“吕梦真永远在思考的眼神,是我大学见过最亮的光。”功不唐捐,终得所愿,最终三人都成功考上研究生,郑琳琳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录取,刘海洋考入武夷学院的茶学专业。

吕梦真与老师张馨月、罗彤合影
再坚定的人也有崩溃的时刻。考研后期,长期的高压让她陷入“拖延-焦虑”的恶性循环:白天起不来床,晚上熬夜赶进度,甚至一度失眠到凌晨三四点。“那时候真的快撑不住了,觉得自己准备了这么久,要是考不上该怎么办?好在我们专业的任课老师都非常关心考研学生,像张馨月老师、罗彤老师都给了我很多备考的建议和关怀。罗彤老师那句‘做大于想’到现在还是我的手机壁纸。辅导员杨萌老师当时听说我要考研,还当面鼓励了我,我考上之后她也真心为我高兴。”这份师生间的真挚情谊,让她坚信自己的选择没错。

当被问及“备考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吕梦真说道,明白了人生没有白走的路,那在路灯下背书冻红的脸颊,在深夜与朋友争论问题的沙哑嗓音,都成了刻在她灵魂上的哲学密码。“培华教会我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力量,现在我要把这份力量传递给更多人。”在给学弟学妹的考研分享中,她写下这样一句话: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之后只管去做。在行动中体会,在质疑中确信,在孤独中丰盛,在破碎中重建。

吕梦真从汉语言文学到哲学殿堂的跨越,生动展现了西安培华学院“分类施策、精准培养”的育人智慧,在“知识-实践-创新”育人闭环的锤炼下,她既在行动中淬炼了专业能力,又在质疑思辨中坚定了理想信念,最终完成了从知识学习者到价值传递者的蜕变历程。这个曾经在文学与哲学边缘徘徊的女孩,已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故乡,吕梦真留下的不仅是一个考研成功的范本,更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在理性与热爱的交织中不断探索,不断成长,让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意义。或许,这就是哲学赋予她的最大礼物:在寻找真理的路上,同时成为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