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弘扬传统文化,推广普通话,我院党委举办公寓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此次活动以公寓为单位举办,在服务学生生活的同时,给同学们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本周继续为大家推送第三期。
15号楼503






徐娅娟:读山水田园诗有感——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李彦蝶:本周学习了《溯源》一书,其中格物致知是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起源及发展早期,基本是以道德化诠释为主,无论做学问还是搞科研,只有深入实践、认真研究客观事物,才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践履中研究真理。
王芳:读《溯源》——知、行关系有感。指知识,知觉,认识;行指行为,行动。在中国古代,知行关系问题主要涉及道德认识与道德践履,但也有一般认识论的意义。“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相互包含,彼此融会贯通,行中有知,知中有行,行在知在,知在行在。
苟敏娜:读《溯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篇有感。如果一个人能把国家治理得好了,那么,就一定能让全天下人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它最终所论述和给我们的启示是如何成就崇高德性和人格,怎样成为经国济世的人才。
郭花琪:《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王嘉欣读《溯源》—义利之辩篇,义利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道义和功利的争论。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骂别人“功利”。其实这只是他对功利的渴望比一般人大,但也不可能抛弃道义。“义”与“利”是不可分割的,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要义 和 利,怀一颗道义的心,谋一份该属于自己的功利。
17号楼202宿舍




周晨阳:读了这篇《归田赋》之后,既看到了张衡淡泊名利、归隐逍遥之意,也感受到了张衡对现实无望和求理想不得的忧闷情绪。身怀正义的张衡处于其中,也只能以“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收束全文,以示自己思归之心。
崔炫:《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曹植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上多有借鉴宋赋。
王佳明;长歌行,是首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诗篇。此诗主要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狄立洋:《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4号楼105宿舍





辛冀:曹雪芹用笔创作出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的假的让人捉摸不透,这就是这本书的亮点。一般故事都以喜剧结尾,可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故事以悲剧收尾。《红楼梦》为我打开了一场无硝烟的战争。他们在面对封建礼数下的迫害,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
张芙蓉:《茶馆》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之作,也是我比较喜欢的访剧作品。故事发生在北京的裕泰大茶馆里,这里人来人往,会聚各色人物,类似一个小社会,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冲实都体现了旧社会的封建与腐朽。故事还述说了那个时代各阶层人民的生存状况,不论是他们的挣扎,抑或是他们的无奈,都进行了生动的展示。
吴梦园:《目送》中的龙应台在步入了中年之后,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后才发现原先身边的人和事都已变了样。看完整本书,始终被书中淡淡的语句和始终消散不去的苦涩味纠缠,我们何尝不是又一个龙应台。而很多个我们和她不同的是,我们还有时间能够也就应让我们做不让我们后悔遗憾的事。
强弘瑶:《活着》最触动我的并不是福贵崎岖不平的生命轨迹,而是福贵本身,即使前路困难重重,也要勇敢地活下去,为了活着而活着。作者余华也在书中给了我们答案“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的本身而活着”正如文中的福贵一样,纵使生活艰难,坎坷曲折,仍然坚定地活着,毕竟生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是人们赋予生活有意义。
张荟芳:读完《边城》,心中久久无法平静,那些平淡朴实而优美的文字,那纯洁美丽却不得不以悲剧结尾的爱情。生活也许充满了未知,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等待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