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学工 >> 党建工作 >> 正文
“校地融合”—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党委和王曲街道光明路社区“寻访柳青足迹 学习柳青精神”活动
发布时间:2023-11-01       发布者:李鲁媛 李彦蝶       浏览次数:

为学习传承柳青精神,接受党性教育,谱写新时代的创业史,2023年10月31日,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兼行政副院长王飞,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南斌红,带领学院师生党员、智能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师生党员与王曲街道光明路社区社区党员、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一道前往柳青墓园,缅怀作家柳青、走进柳青故居,传承柳青精神、参观长安唐村党建综合体,开展读书分享活动。

早上9:00在大家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汇知楼门口集合乘车一同前往柳青墓园,开展缅怀活动。

由党委书记兼行政副院长王飞主持,全体成员默哀一分钟,献花。

接下来由刘田民老人为我们讲述作家柳青生前的一些故事,刘田民老人是小说《创业史》中唯一健在的“才娃”原型。他今年已经78岁,但身体硬朗,记忆力超强,语言逻辑清晰。刘田民老人谈到柳青先生十岁便走上革命道路,是村里的儿童团团长,从小就体现出其政治向往,在人生的道路上也确实兑现了他的敢想。刘田民老人谈到柳青先生去世时全村的人都来流着眼泪将其下葬,足以见到这位主动扎根农村14年的著名作家,长期以来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勤奋的实践者,深入生活,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乡民与他的深厚情谊。

之后刘田民老人还赠予学院《坚守信仰看人生》等书籍,鼓励大家共同学习。

10:30大家步行前往柳青故居,参观柳青生活工作写作历史,进一步体会柳青精神。

跟着刘田民老人的脚步,我们来到了柳青原来居住庭院的大门口。进了门,一辆老式自行车放在门后;靠窗子的一张老式桌子上放着笔筒,桌面油漆斑驳,桌后是一张籐椅,藤椅背后是一个靠墙的书柜,里边满是书籍;对面是一个小房间,是柳青夫妻俩的卧室……一切都是那么简陋,那么朴素,实在不像是一个大名鼎鼎作家的居住地。这里就是柳青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墙上挂着他和妻子的照片,阳光照进老式窗子,实实是一幅农村人生活的图景。

站在柳青的堂屋中央,刘田民老人侃侃而谈,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和柳青的交往,讲到了柳青的为人,讲到了柳青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刘田民提到柳青先生自己一辈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辈子为党和人民服务,依次介绍了柳青先生的家人,对子女的教育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子女们践行四句话:

去世前给妻子儿女交代三句话:

永远跟党走!永远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永远不犯政治和组织错误!

还讲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特别是柳青为了给村里支付拉高压电费用,提前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预支5500元;为公社修卫生院、农机修造厂,把自己应得的16065元稿费一分不留全部捐献……讲到动情处,刘田民热泪盈眶,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柳青是中国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柳青一生,坚持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和方法。他的创作,从生活出发,深入生活,研究生活,思考生活,表现大时代。他强调生活实践和生活实践长期性对创作的重要意义,说“生活是创作的基础”“ 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他知行合一,扎根长安皇甫村十四年,亲身实践他的创作思想,写出巨著《创业史》。“ 描写新社会的诞生和新人的成长”。在艰难曲折的历史环境中,他自我反思,自我深化,不断追求真理,是一代知识分子作家的楷模。

之后大家前往王曲街道光明路社区,大家学习《创业史》深入交流探讨柳青精神所感所想。

三支部刘思雨:“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话出自柳青的《创业史》,柳青的精神是独立精神、奉献精神、责任意识,对每一个党员干部都有教育意义。

在陵园大门前,一尊柳青塑像让人肃然起敬,走进柳青的故事,在这其中,大家深刻感受到其坚守信仰、艰苦朴素、融入群众的赤子情怀。

作为一名大学生,这次活动对大家有深刻的启发性意义,通过参观使学习思想受到深刻洗礼。我们要大力弘扬“扎根群众,献身人民”柳青精神,并将其传承下去。

三支部章子莹:柳青先生曾说过“想要写作,就先生活”,他的一生都脚踏实地的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愿景。写作如此、工作也如此,他真实的走入乡村、切身的感受生活、然后用自己的笔写下那段岁月让更多人阅读并体悟。通过“柳青精神”的传承者刘田民老同志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刻,依旧在教育已经成才的子女要为人民、为党奉献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们应当将“柳青精神”的内核牢记于心,在之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付诸实践。

三支部李晴晴:今天通过参观柳青纪念馆,了解到了柳青的生平经历,深深的触动了我,在这大时代的洪流里,我们怀念这位伟大的作家了解他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是要像他说的那样“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坚定地、勇敢地走出自己的“创业史”,走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他对文学的赤诚之心,他深入生活的工作方式,永远不过时,永远值得我们传颂和学习。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要脚踏实地的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做出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有利的作品。

一支部杨金鹏:在柳青故居的展览馆中,我看到了他的手稿、书籍和研究成果。这些珍贵的文物见证了柳青先生的智慧和努力,也让我更加敬佩他的学术成就。在展览馆的展示中,我看到了他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成果,他的文字研究成果和他的诗词作品。这些都是他多年来的心血结晶,也是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奉献。 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柳青先生的生平事迹。他在一生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屈不挠地追求真理和学问。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他的学术成就和精神境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一支部龚家翕:今天在校领导们的带领下有幸参观了柳青在皇甫村生活创作的复原故居,通过聆听小说《创业史》中人物“才娃”的原型刘田民老人的现场讲述,感受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作家柳青扎根农村创作的务实作风、清廉自律的高尚品格和爱民为民的深厚情怀。

纪念馆中讲解人员还详细介绍了柳青同志的生平、著作,作为人民作家,柳青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真实生活为基础,深入挖掘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创作中坚持独立思考,不追随潮流,不墨守成规,并在皇甫村完成被誉为“红色经典”的长篇小说《创业史》。全体参观人员认真聆听,对柳青同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四支部林锦瑞:通过参观柳青纪念馆让我了解到《创业史》讲述的是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发生在农村的一些故事。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的思想让小说的价值取向其实较为鲜明。它输出的就是歌颂劳动、歌颂集体主义、歌颂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革命者这样的价值观。这种政治先行的思想加上朴素平凡、带有乡土气息、略显枯燥的文字风格,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很难真正走进那个时代去体味这部作品。但是也只有这样的思想和这样的语言,才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才能真正把那个时代写好。

一支部王屹博:走进柳青故居,我们看到了他的书桌、笔墨、稿纸、书架等物品,还有他的照片、手稿等资料。我仿佛看到了他在这里写下《创业史》《地雷》等名著的场景,感受到了他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柳青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作家,他用自己的笔描绘了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与人民打成一片,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心声。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习柳青先生的精神,深入到劳动人民当中,反应劳动人民需求,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一支部王权:今日学院组织学习新时代柳青精神来到柳青故居,已经有游客在门外静候。故居是关中庄稼人家院落的架势。临近开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骑着一辆“吉祥豹”电动车,稳稳当当停在故居前。老汉身穿深蓝色圆领短袖,胸前别着党徽。他掏出钥匙,打开院门,神情庄重。

老汉叫刘田民,今年78岁,柳青定居皇甫村时,他只有6岁。他是《创业史》中才娃的原型。他的名字是自家爷爷取的,寄托着一个朴素的愿望,“就是喜愿这个孙儿有块田”。有块田就有了“创家立业”的根基。

这让我深感敬佩,寻找柳青足迹,学习柳青精神,我们从中学习和汲取对今天和未来有意的精神。

四支部王露:来到柳青以前生活的旧址,从以前的老照片上能够看出来是一个非常憨厚老实的一个人。从他的照片我就可以回想到曾经他参与在中国社会主义伟大贡献的时候,是有多么的奋不顾生,他居住的地方非常的简陋,生前也是一位非常清廉正直的一个共产主义官员

在以前,或许有无数个像柳青一样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和中国未来的希望奋不顾身的人。他们曾经。也想过享受,但是面对大一的时候,终将把自己奉献出了出去。能够有幸来参观柳青先生的家。真的让我被倍感深受。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柳欣先生创业。始终的一句话,我已经下定了决心,长期在下面工作和写作,和尽可能的广大群众与干部保持永久的联系。我听过的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将表现我的决心是否被坚持了。从这句话说,我们能够感受到柳青先生是多么的伟大和无私,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坚毅。和持久,我们应该通过这次学习和参观来学习柳青先生身上伟大的精神,作为一个新时代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落实到我们。实践生活中。

一支部邱新月:以前在看《人生》这本书时,其中就有人民作家柳青寄语读者,尤其是年轻人。他这样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地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今天在学校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柳青先生的故居参观学习,认真倾听了老爷爷讲关于柳青先生的故事,并参观了柳青纪念馆,使我更加了解了柳青先生的精神——走进人民,了解人民,讴歌人民,感受到他的无私和伟大,我也理解了他寄语青年的含义。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向前走,像柳青先生这样为人民着想的赤子情怀学习,把故事一代一代传下去。

随后大家前往长安唐村,长安唐村是依托盛唐山水田园文化和柳青先生的精神内涵所打造的农业生态旅游观光与新唐风文旅生活方式体验地。在柳青扎根14年的这片热土上,长安唐村结合当地农耕基础、乡村资源,让柳青精神在他奋斗过的土地上继续散发光芒。参观长安唐村,感受乡村建设成果,开展“深化全民阅读 讲好柳青故事”主题阅读分享。

结束后大家一同返回。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学习柳青“扎根群众,献身人民”的精神,坚定初心,学好本领,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编辑人:刘炬荧


西安市高新区白沙路南段6号(高新校区) 邮编:710065

西安市长安区常宁大街888号(长安校区) 邮编:710125

Copyright©2023 Xi'an Peihua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西安培华学院 

陕ICP备0901232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