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育人 -> 正文

坚持科研反哺教学 促进科教融合育人

发布日期:2023-04-14  来源:   点击量:

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则是强校之基,教学科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经过探索,学校逐步建立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将学科优势和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使教师在科教互动融合中成长,使学生从科教互动融合中受益,使学校在科教互动融合中提升内涵和竞争力。近年来,学校一直坚持科研反哺教学,坚持科教融合育人。

 

持续推进项目研究,助推科教融合发展

近年来,西安培华学院科研实力稳步提升。2018年至2022年,共立项纵向科研项目47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54项、厅局级项目119项。继2019年实现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以来,已连续4年获批国家级项目5项。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广泛动员组织、申报立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引导广大教师更为深入地探索教育教学本质和规律,破解教育教学发展时代难题,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活动。2018年—2022年获批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68项。通过教育科学研究促进了科教互动融合常态化,进而有力推动了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格局的形成。


强化应用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项目共计826项,合同经费共计6735万元,到账经费共计5929万元。截止2022年,我校签署技术转化合同共计32项,转化金额共计178.34万元。

我校建立科研反哺教学机制,注重以科研项目整合资源,加强科教融合,对接产业需求,开展实验项目,积极将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教学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强化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制度,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并服务于社会发展,以社会需求推动科研发展,初步建立起我校科技成果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全链条激励的生态体系。

 


着力打造高水平成果,大力促进成果转化

教师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将科学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近三年来我校授权发明专利382项,软件著作权133项。其中与教育教学相关并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85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03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71项)。


践行有组织的科研,打造特色科研平台

2022年,我校积极践行“有组织科研”,科研平台团队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校已建成校级科研机构13个、校级创新团队10个。由医学院刘毅老师牵头申报的生物安全防御装备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成功获批,实现我校省级科研平台零突破。

基于我校科研平台团队,如西安培华学院智能检测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教育信息化研究所、脑损伤与修复研究创新团队等,借助校级科研机构与创新团队专项项目,聚力科教融合。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促进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紧密、有效、深度结合,以科研反哺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


紧密对接产业需求,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近年来学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并服务于社会发展,以社会需求推动科研发展,建立“一院一策”对接机制,打造全链条知识产权运营和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服务体系。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学校成立了深度融入秦创原建设工作专班,大力推动校企协同、“两链”融合,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共计320项;获批陕西省第五批“揭榜挂帅”项目1项,受资助共500万元;并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评估,获评合格。


近年来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持续推动把服务企业成果转为教学资源,把地方资源化为办学资源,将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与服务区域发展紧密结合,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近三年来,我校产业技术发展成果、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共计101项。未来,学校将与长安区委区政府、兄弟高校和企业共同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创新科研育人途径,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为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创新科研育人方式方法,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充分发挥科研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炼科研育人的经验。教师们坚持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进课堂,会计与金融学院孟君老师的《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科研育人实现路径》、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魏舒乐老师的《“三步法”科研反哺<建筑解析>课程教学实践》、医学院韩宁娟老师的《以研促教,科教融合》等十个案例被评选为科研育人优秀案例。

 

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科研服务教学,牢固树立科研育人的基本理念,深刻认识科研在促进学科专业建设、促进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更新、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通过科研成果进课堂,教师可以将本学科、本专业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应用性和趣味性,使教学内容与科技创新同步。学校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思维、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手段。


拓展学术交流新思路,服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对接学校特色,努力探索办刊方向

遵循植根教育、服务教育的办刊宗旨,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编校作风,《培华论丛》积极探索办刊方向,努力提高办刊水平,不断扩展学术交流的新思路、新模式,受到业界及校内外相关专家的好评。《论丛》面向校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师生。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特点,创办以来,先后多次荣获“全国民办高校优秀期刊一等奖”“全国民办高校‘十佳期刊’”等称号。


服务学校科研,创设科研育人平台

从2006年创刊至今已走过了18个年头,先后刊登的师生各类论文近千篇,在展示学校科研实力的同时,也锻炼了一大批科研先进人物,借助这一平台,很多老师、学生完成了对论文撰写的升华,培育了对科研工作的浓厚兴趣。从2015年始,《论丛》刊载的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在学校的“金课”打造、职业教育、女性平等理念贯彻以及新时代的课程思政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被校领导誉为“培华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