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西安培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于2024年4月25日带领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学生16人来到校外实践基地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道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参与此次实践活动的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霍艾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主任袁娜,教研室教师邓如琪、呼哲青,大兆街道领导班子、中层干部、辖区青年人才及少陵文化研究会会长呼延小舟。
在西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少陵文化研究会会长呼延小舟老师的带领下,师生先后来到汉丞相丙吉墓、汉宣帝许皇后少陵、唐诗人杜牧墓、明秦惠王墓,探访少陵文化起源,感受历朝历代在少陵塬留下的璀璨文化遗迹和深厚历史底蕴。
师生们首先来到了汉丞相丙吉墓。在这里,呼延老师以“丙吉问牛”等成语典故,生动地描绘了丙吉丞相的风采,让大家仿佛穿越到了西汉“昭宣中兴”年间,一窥那个时代的繁荣风貌。
随后,大家来到了汉宣帝许皇后少陵。呼延老师从汉宣帝流落民间的经历讲起,将“故剑情深”和“南园遗爱”两个成语背后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师生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那段缱绻千年的历史之中。
在司马村杜氏家族墓地,呼延老师以唐代晚期著名诗人杜牧的生平为脉络,向大家展现了一幅唐文化历史画卷。学子们齐声朗诵《阿房宫赋》,向那个强盛的王朝、那些耀眼的先辈、那段灿烂的历史致敬,诵出了青年的朝气蓬勃。
研学之旅的最后一站是庞留村的明代秦惠王墓葬遗址。在这里,呼延老师介绍了明代秦藩王一系的主要人物,讲述了少陵塬上“九井十八寨”的来历,并盛赞了秦王们修建西安城墙、保境安民的历史功绩。师生们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共同探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途径。街道党工委书记作总结致辞,深情寄语辖区青年人才和培华学院的莘莘学子:树立自信,希望大家能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和宣扬 “少陵文化”;明确方向,青年是国家的未来、社会的栋梁,前程未定、一切皆有可能,希望大家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三是脚踏实地,立志易、践行难,青年人要以“脚踏实地”克服“纸上谈兵”,以“准确定位”克服“眼高手低”,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步。
此次研学之旅让青年学生们们深刻感受到了少陵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郑阳感悟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只有当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它。宋承泽表示认识到了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紧密关系。只有当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地域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他们纷纷表示,要将这次研学之旅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融入到今后的宣传工作中,用自己的所学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及地方文化的弘扬,为推动文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思政教师邓如琪说: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必要组成、重要环节和有效延伸,带领学生更多“走出去”,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能发挥出实践育人的具体效果。
后期,西安培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加强与实践基地的合作与交流,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文化素养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人才而不懈努力。
图文:邓如琪
审核:袁娜 寇军强 霍艾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