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从“小”菌菇到“大”视界,产学研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梦——马克思主义学院菌菇视界队社会实践记实

发布日期:2024-07-05    作者:     来源:    点击:

“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服务人民,马克思主义学院“菌菇视界队”于7月4日前往陕西蒲城北白堤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实践之旅。

实践团队到达目的地

召开实践座谈会,部署“三下乡”实践安排

为增进北白堤村两委会与我院实践团队的认识与了解,7月4日下午,双方召开座谈会。会上,北白堤村书记马保民代表村两委对我院实践队伍表示热烈欢迎和支持,并对当地村情村貌、食用菌产业结构发展和乡村振兴产业升级作具体介绍。他希望同学们能珍惜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智慧,让自我能力得到成长与锻炼。

马克思主义学院“菌菇视界”队指导老师邓如琪、王金娇、呼哲青就团队实践目的、实践安排和实践意义进行介绍,表示实践活动主线任务是融入乡村产业振兴链,加深对食用菌的了解,并结合实践队专业开展产学研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菌菇视界”队学生队长马少轩在会议上介绍团队5天的工作安排。

书记部署实践安排

上“西迁精神”党课,感悟前人峥嵘岁月

座谈会后,实践队参加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党课学习。本次党课以“西迁精神”为主题,马书记通过讲解详实的历史资料和感人的事迹,带领大家回顾了当年陕西高校师生响应国家号召,从繁华的上海迁至条件艰苦的大西北、扎根黄土地,为祖国建设奉献青春和智慧的光辉历程。他强调,“西迁精神”体现的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崇高精神品质,这种精神是新时代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

与会同学们纷纷被马书记的讲解打动,表示自己要将“西迁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实践、日常生活中去。“在马书记的党课中,我深受启发,收获满满,从党课中,我感受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西迁精神不仅是我们国家发展历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实践队员杨根娥谈到。

观看西迁精神的相关视频

深入食用菌基地,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

实践队深入食用菌生产第一线,亲历菌种制备、培养料配制、培养发菌等十余项关键环节,直观感受食用菌从菌袋培育到实体成熟的完整生命周期。实践队员亲身参与到村民工作中,经历了从菌种培育到最终采摘晾晒的劳动,深刻体会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巨大潜力和显著成效。

“现代农业的发展与高科技密切结合,我们的食用菌采取机械化育种、科学化种植和手工采摘相结合,” 马保民在食用菌生产基地向同学们介绍到。食用菌前期育种采取机械化的手段,一台机器一个小时便可以生产上万的育种材料,材料大多选用木屑、麦麸、玉米芯等无公害绿色原材料。在食用菌培育棚,接种后的菌袋被送入培育棚进行培养,井字堆放可以有效保证株食用菌所需要的养分。

在生产车间,实践队员围绕机械化程度、培养条件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交流。马保民介绍“食用菌培养的核心是温度,超过二十五度便会因高温而死亡,培育全程都得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以促进菌丝的快速生长。同时,还需定期通风换气,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实践队员刘丽媛谈到:“通过菌菇从培育到收获的全过程,让我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的魅力和科技的力量,思政课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真的做到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实践团队到达菌菇基地

实践团队参与菌菇的整个生产过程

直播助力乡村振兴,产学研融入社会实践

通过结合专业知识,在村委会的带领下,聚焦当地特色食用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活动,学有所用,充分发挥队员们网络与新媒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优势。

直播中,马书记和队员们讲解了食用菌的生产步骤、生产核心、营养价值、市场需求,清晰展示了从菌种培育到生长环境控制,再到采摘与加工环节的讲解。同时,就弹幕提出的问题,例如,菌菇的生长习性介绍、微生物语言、人工种植的成功率等等,队员们进行了具体的讲解。这场直播吸引了近400个网友的观看与互动,收获了1.6万的点赞,充分展现食用菌一线采摘的过程,有效提升了当地食用菌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展现了小小的菌菇成为一方贫困人民的“致富伞”,也深入了解了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青春不以山海为远,志愿只向家国未来。当年青年要脚踏实地、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投身实践,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把握社会发展脉搏,与时代同向,与祖国同行。

拍摄:马应德  马少轩

撰稿:呼哲青  刘丽媛  杨根娥

校队:邓如琪  王金娇  呼哲青

审核:袁娜  寇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