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3日至19日,一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组成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队遗风继韵工作室走进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开启了一场关于凤翔泥塑的探索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沈毓娜、薛舒凡两位主动承担、积极参与,他们不仅引导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服务中成长,更以自身的行为树立了“为学、为事、为人”的良好榜样,体现了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教育家精神。

师生团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

遗风继韵工作室出征前合影
严谨治学,言传身教。在宝鸡市凤翔区泥塑村的“三下乡”活动中,两位老师始终坚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带领学生们深入了解凤翔区泥塑村,将提前准备好的调查问卷分发给村民,了解他们对凤翔泥塑的认知评价、传承现状、创新发展等方面的看法。此次调查中,问卷主要集中在泥塑的工艺流程、泥塑设计、市场现状、发展困境等方面进行收集和分析。两位老师总是能够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真才实学。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传授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观察、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

凤翔区文化馆宣传专员李子墨老师为师生团队讲解凤翔泥塑

师生团队同凤翔区文化馆宣传专员李子墨老师合影

师生团队抵达泥塑村

团队学生对泥塑村村民发放调查问卷开展调研
身体力行,勇于担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在两位教师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在“三下乡”活动中,老师与学生们一同了解到凤翔泥塑的制作有砸泥、造型、制模、翻坯、合坯、粉洗、彩绘、上漆等十三道工序,并身体力行的进行制作。无论是调研还是实践,两位老师都冲在第一线,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也激励着学生们勇挑重担,不畏艰难。

非遗泥塑传承人韩建斌老师为师生团队讲解泥塑制作过程

非遗泥塑传承人韩建斌老师为师生团队讲解泥土的选择和制作
德才兼备,润物无声。除了专业知识和技术指导外,两位指导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他们以身作则,对待每一位村民都充满尊重和关爱,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位老师还经常组织学生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互动,了解民情民意,增进相互理解与支持,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在他们的影响下,学生们学会了感恩与回馈,更加珍惜每一次服务的机会,立志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团队学生对非遗泥塑传承人韩建斌老师进行采访

指导老师同非遗泥塑传承人韩建斌老师交流

师生团队抵达胡深世家探寻泥塑传承魅力
通过“三下乡”活动,两位老师不仅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价值、实现个人成长的平台,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为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以及乡村振兴贡献了智慧和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两位教师彰显了以身作则、勇于担当的教育家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每一位学生: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之中,才能绽放出最耀眼的青春光彩。
图文:薛舒凡 沈毓娜
审核:鲁文英 霍艾湘 寇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