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会计学专业建设水平,推进学校的“金课工程”,结合应用型课程建设要求和我校应用型特色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会计学系庆祝培华建校9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应用型示范课观摩暨教师座谈会活动于2023年11月22日下午两点召开,会计学系全体教师参加,会计与金融研究中心济济一堂,会议由王小毅主任主持。

王小毅主任首先强调,应用型课程建设应从服务专业培养目标的契合度,“双基双技”与实践的融合度,“教、学、做”合一的紧密度,应用能力在实践中的表现度等四个维度把握,融入课程思政,培养优秀会计人才,建设一流专业。
观摩会共有8门课程进行应用型示范课演讲,每人15分钟,首先是会计学系青年教师李丹《成本会计》,成本会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以提高学生知识点的把握,把案例教学运用到课堂上,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赵洁老师《会计学原理》在课程思政教学层面首先抓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包括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真实、可靠性、相关性等)、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诚信守信、守则、实事求是等)、会计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会计相关法规、制度;会计准则的要求)、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以及会计循环)等,通过以上4个课程层面的思政元素的确定,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不忘课程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培养求实、诚信、勤勉的会计人。同时课程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将该专业教学知识点与课程思政点有机相融,达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目标。

段晖老师《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体现三全育人教学理念,以应用型课程建设为切入点,OBE教学理念为导向,是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相关的专业基础在应用中得到加强、巩固和提高,是学生从学校所学理论走向社会从事会计实践的一个必修课程,有助于学生在企业中更好从事会计信息化的相关核算工作。

冯芙蓉老师《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与各种资格考试相结合,通过相关文献综述和调查问卷分析,论证“课证融通”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证融通”、实践能力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然后对“课证融通”背景下会计学专业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调研发现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缺乏科学性、学生感觉知识晦涩难懂、教师教学缺乏目标性和计划性、学生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培养不足等情况,项目组成员在每个学期的教学中实施“课证融通”,“课证融通”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邢淑兰老师《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是行业、学校、企业共同开发的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的专业主干课程,课程以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的延伸为前提,就财务会计领域中的新的、特殊的会计问题进行阐述,是对中级财务会计的突破和扩展。学习本课程,应重点把握高级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掌握各种特殊会计业务的特点、处理原则及其方法。本课程组结合应用型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以及该课程的培养目标,结合我院会计学专业学生特点,提出具体改革方案。

徐亚平老师《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利用“钉钉”平台进行线上直播教学,布置批改学生作业等;每节课上课之前通过发布“学习任务单”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上课内容;利用“幕布”APP制作思维导图,把会计六要素下的会计科目等英语词汇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思维导图方便学生记忆;结合“中国慕课大学”APP线上优秀课程讲解,充分挖掘利于学生学习记忆线上工具平台,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线上教学,使学生学习形式更丰富多样。

李志英等教师对公开课的内容进行了点评,与会老师对应用型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疑问及经验进行讨论交流,李志英老师深情地讲,咱们学生中有一大批好学生,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认真深入地备课,充满激情地授课,不辜负教书育人这一使命,李老师的肺腑之言,说出了会计学系全体教师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