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
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消费
价格欺诈、霸王条款
收费陷阱、旅游宰客
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被欺诈过的经历
我们应该学会运用法律手段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为了进一步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引导我校学子增强消费维权意识,增强依法维权能力,会计与金融学院学生会于2024年3月15日开展了以“诚信315,我的权益我做主”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活动最后,学生会收集了大家遇到过的欺诈经历,发现大家遇到的主要是:兼职刷单,网购纠纷,网络游戏欺诈等等。


实操指南
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今日为大家奉上一份消费者维权“实操指南”。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 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 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主要职责:拟订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具体措施、办法;承担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开展有关服务领域消费维权工作;查处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承担指导消费者咨询、申诉、举报受理、处理和网络体系建设工作。
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电话:12315
(三) 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四) 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大学生常见诈骗类型
(1)虚假教培机构拒绝退费
在教育培训领域,同学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夸大其词或虚假宣传的情况。培训机构承诺能够快速提升学生成绩,但实际上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授课,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当学生意识到被骗并要求退费时,往往遭遇到种种阻挠,如推诿扯皮、扣费过高甚至拒绝退款等。

防骗提示
1.慎选培训机构,详查证照资质,细化合同约定,不要听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不要一次性预交全部费用,谨慎办理培训贷。
2.签订合同时要看清具体内容,看看是否和宣传的一样,不要盲目签名。
(2)网络游戏诈骗
随着网络游戏行业的崛起,诈骗分子开始将黑手伸向游戏交易,新型游戏诈骗随之出现。“账号代练”“装备出售”“低价出售游戏币”等假广告充斥在各大网游中.通常这些诈骗的手段对玩家有极大的吸引力,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中大招。

防骗提示
1.充值前明确服务内容;
2.对未成年人传递合理消费观,加强银行卡绑定、账户信息查询和支付密码管理;
3.发生不明大额充值情况,及时查明原因,收集账户消费明细、监护人不知情的证据,依法投诉维权或向法院起诉。
诈骗手段无处不在,需要我们时刻警醒!
真实发生的诈骗案例
案例1
2023年4月,国内某名校在读研究生小谢接到“刑侦民警”电话,声称其涉嫌洗钱,需要将名下的资金转入“清查账户”证明清白。而完全被对方提供的自己个人信息吓住的小谢,不仅从自己的账户打钱,还向家里筹钱,到网贷平台贷款,一共向“清查账户”转账350万余元。后经公安帮助,挽回损失273万余元。

案例2
张某(化名)报警称在网上退网课学费被诈骗。经核实,张某的手机收到了陌生号码发的两个短信,短信内容大概就是可以将之前报的“XXXX”网课进行退款,并让他加其微信,他使用自己的微信加了对方的微信,在对方的诱导下下载了指定软件。骗子以购买证券返钱的方式退网课钱为由对他实施诈骗,共骗5000元。
案例3
李某(化名)在某社交平台上收到一条私信,骗子说在网上充值做任务(兼职刷单),就可以赚钱,他信以为真,陆续充值3笔,总共被骗4000元。

最后提醒一下大家:
网络有风险,付款需谨慎
大学生遇到问题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
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正确的维权态度
相信自己
相信法律
最后祝愿大家生活愉快
维权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