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会计与金融学院应邀参加了全国民办本科高校会计类一流专业建设联盟第二届学术年会。此次学术年会于2024年4月20日——4月21日在武汉工商学院举行。值我院国家一流专业会计学结项之计,学院委派教学副院长孟君、资产评估专业带头人杨仕鹏、教学科研干事蔡翊三人赴武汉参会,旨在通过会议加强与国内其他民办本科高校的联系,共同推进会计类专业的高质量发展。

会议以“民办高校会计教育数智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题,设置了主题报告和分会场两个环节。
20日上午,会议开幕后,由中国人民大学王化成教授、北京工商大学谢志华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袁淳教授和中山大学谭劲松教授分别做了主题演讲。四位教授分别从如何将真实案例与专业教学融合、如何在财会专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如何引导会计专业学生树立强国自信以及如何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融入财会专业的“变”与“不变”发表见解。

会议指出,当今经济出现新现象,面临新问题,需要财会院校积极探索新途径,寻求新方法。课程改革方面,应当做到七个转变:由专业学习向跨界学习转变、由课堂学习向认知学习转变、由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转变、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结论导向向问题导向转变、由知识学习向场景学习转变、有静态学习向延展学习转变。在坚持始终以人才的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不变”下,通过培养方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变”来应对经济环境、行业发展的“变”。
20日下午,会议分设一流专业建设研讨、人才培养和一流课程建设研讨、产教融合与一流专业建设研讨三个分论坛。

一流专业建设分论坛上广州南方学院会计学院院长卫建国教授和青岛城市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徐伟丽教授做了分享。会议强调在国际化背景下,财会专业应当以把优势领域做强、强势领域做特、特色领域做精、新兴领域做优作为发展理念,.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同时,围绕国家级会计学一流本科专业应该是什么样子,公办与民办院校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标准是否不同,是否需要一个指标体系以及如何构建指标体系展开深入探讨。

人才培养和一流课程建设分论坛上武汉工商学院管理学院会计学系副主任朱逢念副教授和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会金融学院教师张帆副教授做了分享。会议阐述了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学的挑战与机遇,指出当前会计学专业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不贴合实际需求、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够重视、对智能化技术的教学和实训不足等问题,强调根据产业需求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体系的必要性。此外,与会嘉宾还对数字课程建设及“会计+”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深入探讨。

产教融合与一流专业建设分论坛上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商学院副院长左咏梅副教授与安徽新华学院财会与金融学院执行院长濮明月副教授做了分享。产教融合方面,会议认为校企合作是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撑点,坚持“六位一体”持续深化“引企入教、产教融合”改革实践;构建多种产教融合平台,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一流专业建设方面,会议指出应当聚焦学科融合,提升新文科培养的创新力。要紧贴产业需求,推动专业升级改造,如优化专业结构,互联网金融升级为金融科技;设立绿色金融、智能会计、政府审计等专业新方向,对传统学科进行转型、改造和升级; 开设数字金融等微专业。同时,还应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搭建“本科教育、产教融合、特色科研”平台,高度整合“校-企-地”多方资源。

21日上午,广州新华学院会计学院院长刘运国教授、中国商业会计学会数字化分会会长马瑞阳博士和武汉工商学院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聂新田教授分别就民办高校如何进行会计类一流课程建设、怎样用数字化手段赋能会计教育教学转型以及会议主办学院如何进行会计类一流专业建设进行了分享。会议强调一流课程的建设要与时俱进,除传统的线下课程打造外,要形成“线上+线下”多渠道,“教材+课程”多方面的建设体系。此外,会议从当前数字化会计教育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缺乏权威的评估体系和评分标准、企业和高校人才供需脱钩等现实问题,强调权威数字化平台的重要性。

会议议程紧凑,内容干活满满,我院参会代表将把会议精神传递给核心团队,吸纳其他院校的发展实践经验,加快学院在一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改革进程。
编辑:韦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