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汉阴,暑气渐浓,却挡不住学子们探索的热情。西安培华学院“财智红韵”三下乡实践队走进安康市汉阴县,先后深入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藤编产业基地与安康菲亚特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在社区专职工作者与企业负责人的细致讲解中,触摸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脉络,感受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

一藤一编,编织出“社区工厂+家庭作坊”的共富图景
“大家看,咱们的藤编产业可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红火的。”紫云南郡社区的专职工作者热情地向实践队介绍,从最初零散的手工编织,到后来整合资源成立社区工厂,再到创新推出“社区工厂+家庭作坊”模式,藤编产业的每一步都浸透着探索的汗水。

社区工厂统筹订单、把控质量,家庭作坊让村民“拿起藤条就能挣钱”——农忙时兼顾农活,农闲时围坐编织,老人能做简单的穿串,妇女能编复杂的花纹,这份“家门口的工作”既解了村民的就业难题,又守住了一个个温馨的家。工作者和主任指着墙上的老照片笑道:“以前藤条是‘柴火料’,现在成了‘金条条’,这就是产业发展给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一针一线,纺织出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之路
离开藤编基地,实践队来到安康菲亚特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这里的故事同样由社区专职工作者提前“剧透”:“咱们汉阴的纺织业,从早年的小作坊纺线,到如今菲亚特公司的现代化袜子生产线,走的是一条不断升级的路。”
在企业车间,这番话得到了生动印证。从原料检验到织袜、定型、包装,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各色袜子成品整齐排列。负责人补充道,公司不仅引进了先进设备,还跟着市场需求调整款式,通过电商平台把“汉阴袜”卖向全国。实践队的同学们纷纷感叹:“原来一双小小的袜子,背后藏着这么多产业升级的智慧!

此次汉阴之行,实践队不仅见证了藤编产业从“柴火料”到“金条条”的蝶变,也亲历了纺织业从“小作坊”到“现代化生产线”的升级。从“社区工厂+家庭作坊”的共富模式,到“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实践,汉阴特色产业的蓬勃活力,正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而这份探索与创新的精神,也将激励着青年学子们以所学赋能实践,为更多乡村的发展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