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下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维之图书馆教师研修室成功举办第八期读书会,聚焦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活动吸引了来自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女子学院的10余名师生参与,围绕女性生存空间、经济独立与精神自由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女性困境的多维审视:空间、经济与时间的三重枷锁
女子学院刘境达老师以伍尔夫提出的“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有钱,和一间自己的房间。”为切入点,直指当代女性面临的核心挑战。她指出,尽管现代社会对女性经济独立的期待显著提升,但传统性别角色分配仍使女性承担着隐性社会压力——家庭责任、职场评判与公共空间挤压相互交织,导致私人领域不断被侵占。更值得深思的是,即便拥有独立经济能力与物理空间,女性仍面临“时间碎片化”的困境:家庭劳动、社会期待与自我实现的矛盾,使完整的时间主权成为奢望。刘老师呼吁,唯有打破空间、经济与时间的三重束缚,女性才能真正走向精神自由。
朱迪思的故事:女性困境的文学镜像与书写价值
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王玉玲副教授以“从朱迪思的故事说开去”为主题,从四个维度解读伍尔夫的随笔式创作。她认为,朱迪思的遭遇浓缩了教育缺失、家务重负、空间禁锢与制度压迫下传统女性的生存图景,为理解女性处境提供了文学范本。而伍尔夫采用随笔体裁,恰以个体思考轨迹映射群体意识觉醒,使抽象理念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精神图谱。王老师强调,写作不仅是女性构建自我的路径,更是凝聚群体生命经验、重塑历史叙事的重要方式。她以书中梳理的女性写作史为例,指出文学创作对突破性别桎梏、积累群体生命厚度的深远意义。
空间隐喻:从囚笼到港湾的女性精神史
传媒与设计学院陈连龙副教授则以“房间”为符号,剖析其承载的多重文化意涵。他通过跨媒介案例揭示:古代绘画《设色仕女图屏(之三)春眠图》中的屏风与卷帘,象征着对女性身体与思想的禁锢;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的房间被变卖情节,暴露了权力压迫下空间异化为人性冷漠的载体;而电影《革命者》里赵纫兰在房间中追忆亲情,则展现了空间作为精神疗愈场域的可能。陈老师总结,房间既是束缚的具象化,亦可成为女性重构主体性的起点。他寄语:“愿每位女性都能在独立空间中安放自我,以思想自由丈量世界的宽度。”
三位主讲人发言后,现场师生围绕女性生存空间展开热烈讨论。与会者指出,当前家庭责任分配不均、职场隐性歧视、公共空间安全焦虑等问题依然普遍,印证了伍尔夫对“空间侵占”现象的深刻批判。思想交锋与共鸣中,经典文本与现实困境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此次读书会通过跨学科视角的碰撞,深化了我们对《一间自己的房间》的理解。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表示,未来将持续搭建思想交流平台,以经典阅读推动师生对性别议题、教育公平与社会发展的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