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的实验及启示

发布日期:2012-10-18  来源:   点击量:

 

西安培华学院课题组

摘 要:培养具有职业特色的高技能人才,途径很多,模式各异,但最基本的方式还是走校企合作之路。根据社会需求来设计教育教学,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此,我们职教学院开办会计技能试验班,进行企业文化进课堂的探索。对学生按企业“准员工”来要求,“准员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员工职业道德守则,我们有目的地做了一次提升学生会计实务职业技能和企业文化进课堂的教改实验。本次试验能够为职业院校育人模式发展提供经验,也能为校企合作、文化先行的办学理念提供支撑,为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校园文化 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 实验 启示

培养具有职业特色的高技能人才,途径很多,模式各异,但最基本的方式还是走校企合作之路。校企合作对于发展当今中国职业教育,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变“人才大国”为“人才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引下,我校职业教育学院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推进“产业文化育人”,努力培养具有职业特色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大胆进行专业课教学改革试验,进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探索。通过2011年9月-12月的会计技能班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以职业技能课教学为平台,在教学活动中直接融入活鲜鲜的企业文化内容,学生十分欢迎,取得初了步成效。

一、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企业文化素养的实验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其存在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表现在由于教材陈旧,教法落后,学生在校园所学的知识,上岗后很多无法得到应用,而岗位上最常用,最普通的知识和技能,却没有学到或者没有掌握。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学生上岗后普遍感到信心不足,困惑,不知道该做什么,怎样去做,而单位对学生也普遍的不放心,怕生手上岗不会做,出错,往往还得重新培训或找老手传、帮、带。以会计专业为例,学生在校学了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等十几门课,但却没有见过会计业务中常用的账、表、册等。一接触实际不知从何做起,不会识别真货币,不会珠算,会计书写很不规范等等。这种情况也使许多单位,宁愿聘用有实践经验的退休老人而不愿接受刚毕业的职校学生。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深感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根据社会需求来设计教育教学,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此,我们决定开设会计技能试验班,开展企业文化进课堂的探索。

本次实验于2011年9月开课,到2011年12月底结束。我们聘请了张清文等两位长期在企业担任财会工作的老师,到校园里来为职教学院会计专业70多名学生授课。这个实验班开设了90个课时的会计、出纳实务训练课,对学生按企业“准员工”来要求,“准员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员工职业道德守则,有目的地做了一次提升学生会计实务职业技能和企业文化进课堂的实验。

开班伊始,我们首先选定以《出纳与会计实训》一书为基本教材,结合企业实际,优选参考教材,以培训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制定符合企业生产流程的详细的教学计划。根据具体情况将教材分为“会计基本技能训练”,“财务会计实训”,“财务报表阅读实训”,“纳税筹划实训”、“纳税申报模拟实训”,等五个单元,列出了“原始凭证的识别与填制”,“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等38个技能性知识点。为使学生切实接触企业业务实际,又购买了目前企业正在使用的“记账凭证”,“明细分类账”,“资产负债表”等十二种表、册、薄,做到每个学生人手一套。

在教学中采用了模拟企业工作实践的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老师讲到哪种表或册,就让学生拿出实物,企业教师一个一个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提高学生会计职业操作技能。课堂除重点讲解企业出纳、会计业务技能实务,反反复复进行操作技能训练外,企业教师还联系本企业实际给学生生动讲解企业文化的特点,依据企业中鲜活的人和事讲授当前企业纪律观念,团队精神,竞争意识,礼仪规范,沟通协调,安全保密,公关措施等企业文化内涵。老师通过本企业人物实例,讲授企业文化和职业技能的融合方式和体验,让高职学生真实地感悟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力。老师在技能教学中结合讲授企业文化,在讲授企业文化时又不脱离会计职业技能训练,两者水乳交融,相互促进。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扎扎实实提高高职学生的会计操作技能,基本达到了上岗操作的规范要求,还逐步提高了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使学生基本了解并适应企业的环境布置,人际关系、职业操守、劳动纪律、职工守则等企业文化的氛围,具有融入企业环境,企业文化之中的体验,利于毕业后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

实验说明在高职校园里也能有效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战略,实现“企业文化进课堂”的目标,在提高高职学员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的职业人意识。

二、实验结果师生基本满意

这次尝试虽系初次,但基本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各个方面都对效果表示基本满意。

培训结束后,我们搞了一次调查问卷,共收回问卷68份,其中61人认为开办这次培训班很有必要,达90%;64人认为收获较大,达94%;对培训安排,52人认为合理,达76%;对授课老师的讲授81%的学生感到满意。为了全面掌握这次培训的情况,以便改进,我们还召开了一次学生座谈会,与会学生纷纷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培训班的肯定。学生朱艳在她的发言稿中写到这个培训班的好处一是理论联系实际,易理解,易记忆。另一个优点是实用性强、职业性强。以前的学习好像雾里看花,朦朦胧胧,经过企业适用技能、企业文化培训后恍然大悟,心里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学生侯莉谈到,经过培训,渐渐地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企业财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工作方法,深感作为一名企业财务人员的真是不易。学生罗永祥说,经过培训,使我把学到的理论与实际工作有效的联系起来,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会上学生建议,像这样的有企业特色的培训班应该继续办下去。授课老师张清文还写出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水乳交融之我见,她谈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对于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创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促进高职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建议学院要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更好的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培养更多具有职业技能、适应性高的毕业生。

大家认为,本次试验能够为职业院校育人模式提供经验,也能为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育人理念和校企文化对接实践提供支撑。

三、本次实验的几点启示

1、校企文化对接是推进校企合作的先导

培养职业技能强、企业适应性好的高质量专业人才途径是多元的,但由实验来看校企结合应当是主要的途径。只有校企深度合作,才能更好的培养出企业急需的、能够满足企业发展要求高技能人才。同时,可以看出校企合作因素众多,校企文化对接、校企文化融合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因素。实现校企文化对接是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 校企合作应以校企文化对接为先导。

2、转变了教学方式是创新高职教育的关键

调整课程设置。学校坚持着本科教学立足于应用性,高职教学立足于技能性的原则。对课程设置、教学条件、教学方式、学习考核等方面实施系统的教学改革,对所有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造时调整,重新审定专业定位。通过对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进行调整、大幅度增加应用知识技能的学习内容。学校正式建立了学科专业评估制度,实行学科的动态管理,保证且60%的专业独具自己的特色,适应企业、适应市场需要。

学校建立了课程年检制度,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淘汰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学生学无兴趣的课程。同时,把企业最新技术、工艺等充实到专业教材中,使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行业融合,与学生就业岗位零距离的融合。如在经贸课程中加入“商务文化”的内容,在计算机系课程加入“IT文化课程”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和多种教育教学形势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精神的教育与培养。

转变教学方式。学校出台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暂行规定》,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以及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比例达到65%以上,课程教学效果和效率根本改善。学校每一学期开展一次案例教学方法的培训、研究工作。各二级学院配备高级专业技术企业人员作为指导老师。

学校把“双证”培训列入教学计划,制定了《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管理办法》,大力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工作,推行“双证”融通的教学内容改革。把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取得过程相融合优化配置,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

增加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能力和资格考证内容。使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培训合二位一,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达到具备从事某种或几种职业所必须的基本能力。

培华已着手建设一个西部最大的、有管理系统支撑的全景式企业综合实训大楼,在这里将实现专业化教学、信息化实训、实现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生在课堂接受受教育,就可以全方位的熟悉企业业务流程,掌握不同企业的用人和工作要求。学校也可以把企业最新的技术、理念应用高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来,对教学改革可以说是一场彻底的革命。

3、重视企业实践教学是拓展高职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借鉴国外“修养+专业+跨学科的教育体系”的先进经验,全面实施了“3+1”及“2+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为期一年的实践和实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医学院建立了西京医院、唐都医院、铜川医院等医院为实习基地,会计学院建立了14家专业实习基地,组织800名学生进行实习实践。还组织了一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长期的顶岗实习。

各二级学院结合各自专业,邀请了企业的管理专家、技术精英到校园举办专题讲座,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请毕业生、实习生回校与在校学生的互动形式向在校生介绍企业情况,使学生尽早尽可能的了解、认识企业。医学院的学生通过实习,加强了职业道德培养,树立了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救死扶伤精神、待人亲切的良好沟通能力、严谨准确的操作等基本素质。

毕业生除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部分城市就业外,还相继开辟了苏州工业园、上海浦东、北京等就业区域。另外,部分毕业生已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使得西安培华学院就业工作不但从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不断提高。

4、素质教育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根本。

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的放矢地在校风、学风和学生的行为养成中渗透企业文化,仅仅一学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是学生从企业的市场竞争、科技发展中看到了知识在未来就业、创业中的重要作用,找到了学习的动力,焕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找到了学习的动力,改变了厌学、低标准、过的去的状态,平均成绩比上学期提高了11分,消灭了不及格显现。

二是学生自觉地用职业素质要求自己,自我约束,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平均到课率比上学期提高了4%,保持在90%以上,课堂状态、日常行为良好,很少发生违纪现象。

三是医护专业的学生用医院医护人员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把自己的宿舍始终保持的整洁、干净、全专业被评为文明宿舍。近三个月来,从不迟到、早退、衣着整洁、庄重礼貌,给其他的学生做出好样子。.

培华学院处在金融、商业林立的繁华的经济都市的大圈内。学校的决策层高瞻远瞩,办学思路非常明确,不仅对大学的、大众化教育的定位有清晰的认识,对高职的办学有准确的定位,而且对民办院校的二、三本的教育形成清晰、理智的应用性教育的定位。

四、西安培华学院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几点做法

(1)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必须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着重应用,厚基础,多实践的原则,注重综合素质、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强调专业设置和知识结构的职业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科学设置课程。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调整,大幅度增加应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内容,使课程文化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专业办在企业的发展前沿,和职业岗位的需求上。逐步做到依据产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依据岗位技术标准组合课程,依据产品生产要求设计实训项目,依据企业产品质量确定考核标准,依据用人单位的管理规范调整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依据就业岗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依据企业需要进行教材创新。本着学习和应用相结合,基础知识与基础训练相融合,专业知识与专项实践相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相融合的原则,全面开展教材创新,逐步扩大应用型教材的比例。例如,《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老课程,必须从学生的培养向优秀职工的目标过度,以突出学生成才、成功为主题,凝练出具体的教育专题,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适用性和时效性的教学。电气信息工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要突出应用知识技能,紧密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认证考试,进行教材改革,使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更符合未来工作的需要。

(3)建立双师型队伍,这是校企文化融合的基本条件。学校现有的专业教师中,有的是站了一辈子讲台的书生,有的是才走出教室的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很不适应。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必要采取一些具体措施,一是安排专业对口、理论扎实、学习意识和工作能力强的中青年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尽可能多接触所教专业的职业岗位、具体工作场合以及职业环境,熟悉企业工作流程、企业文化、业务范围、典型案例。回到学校后,一方面有能力自己编辑整理教材,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精心策划出仿真度高的工作场景,为学生提供一个“准岗”的实践培训和就业前的演练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室有了企业文化的理性和感性知识,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才能保证教师有效地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才能按照企业的需求去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校园就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二是学校在选聘专业教师时,适当调整比例,逐步增加那些专业对口的具有技工以上或工程师以上职称而且才能够使过企业管理、有一定的生产、专业管理经验,同时具备从事专业教学和实训指导基本素质的人员逐步实现专业课、实训课主讲教师结构多元化,即专职教师、校内实训指导老师和企业师傅分别承担。

(4)通过有选择的引进先进企业文化,不断加强学风建设。使学生体会到企业的竞争意识、职业意识、责任意识,体验到企业的压力和职业责任,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切身感受到没有一技之长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就没有立足之地,从而自觉改变学习兴趣不浓的厌学现象。自觉树立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力,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端正学习态度,加倍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职业人才。(本文执笔人 汪向东 关贵杰


[1]本文系《先进文化进高职课堂的实验与研究》子课题(子课题编号【2010】cy0001, 子课题主持人 姜波)的案例分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