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下午,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三位吉尔吉斯斯坦籍留学生张明(Mashawlo shakir)、文心(Aiderbek kyzy zhamila)、马利克(biikhuroum)来到培华,与人文学院师生进行座谈交流。

活动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负责人王增智老师主持,王老师以他一贯的风趣幽默开场,向大家介绍了三位嘉宾。文心穿着柯尔克孜族年轻女性的传统服饰,用吉尔吉斯斯坦语向大家亲切地打招呼,马利克戴着柯尔克孜族的帽子,颇具异域风情。张明流利的汉语震惊四座,王老师介绍他来自“陕西村”,让大家顿时亲切感倍增,随着交流的深入,大家也更加详细地了解了中亚边境“陕西村”的由来和风貌。

接着,由外籍留学生张明向大家介绍吉尔吉斯斯坦的相关情况。他从地理位置、国土概况、民族构成、传统服饰、经济基础、风景名胜、饮食文化、交通情况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展示,还特别提到了大诗人李白所出生的碎叶城。之后,他又通过视频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了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家全貌。演示结束,大家已经被伊塞克湖纯净的风景、垂涎欲滴的马肉、高超娴熟的马技、热情美丽的少女深深吸引。

在互动提问环节,大家积极活跃,气氛热烈。同学们对于“陕西村”和陕西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兴趣,张明(Mashawlo shakir)表示“陕西村”以农耕文化为主,而当地传统文化则以游牧文化为主;在“陕西村”都会说陕西话,但与现在的陕西话差别较大,应该是保留了百年前的陕西话样貌;王增智老师补充说明了“陕西村”的由来,并回顾了他与“陕西村”村长胡赛安先生之间的渊源,进一步解释了陕西回民和“陕西村”村民在语音、宗教等方面的差异,提请同学们注意民族和宗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张梦杰同学提出了关于“秦腔”在“陕西村”是否存留的问题,并在现场演唱了秦腔《断桥》选段,感情细腻,曲调迂迴,反响热烈。
有同学提到了关于当地的婚姻习俗问题,三位嘉宾详述了当地传统的抢婚习俗,虽现已被国家法律所禁止,仍令人唏嘘不已。但大部分当地人都遵循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礼为证,张明(Mashawlo shakir)也现身说法,分享了他的一些生活趣事,现场气氛轻松融洽。

最后三位嘉宾又通过视频展示了在美丽的伊塞克湖边规模宏大的千人乐器表演,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传统乐器——库姆孜和克亚克的悠扬美妙乐曲中愉快地结束了本次活动。
据悉,人文学院外籍学者(留学生)进校园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两期,活动拟邀请外籍专家学者以及在校留学生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作为人文学院一项教育改革尝试,活动将不断完善、改进,提升人文学子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践行文化自信,做好文化传播。
编辑:吕一 来源: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