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改进入深水区,高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也迎来了新的挑战,面对传授知识和信仰培育的双重任务,在新型教育环境正在形成的前提下,西安培华学院将思政教育作为全校重点工作来抓,调整师资队伍,加强思政教研科研,让思政教育走进生活,师生同台,获得感倍增,实现了课堂“到课率高、抬头率高、过关率高”的三高,让思政理论课活起来、动起来,看得见,摸得着,使大学这门“人生大课”名副其实。
——加强机构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学校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独立设置了直属学院党委领导的思政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党委书记胡俊生教授亲自分管思政部工作。学校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博士学位,目前专职专任思政课教师学历均达到硕士研究生以上,并有2位教师在攻读博士学位。思政部每学期初的“个人提升计划交流会”、每周的教学教改教研会,学期末的教改成果学生汇报会已经成为常态。
思政教师屡获全国教学大奖,在2017年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中,教师胡红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现场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称号。在陕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案评选活动中,我校思政部组织推荐的四门主干课参评教案全部获奖,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在学校组织的第二届第三届“应用型特色课程大赛”中,思政部讲师杨志梅获2等奖,副教授简爱获3等奖。在校级“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赛”中,思政部副教授王袁媛获2等奖。在教学教改的同时,2017年教师们发表论文33篇,其中核心期刊21篇;出版专著2部。
——对接专业教学,探索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教改特色创新体系。按照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学习相结合,助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原则,学校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教改特色创新体系,即对接专业特点,实施分类教学教改。
学校首先在艺术设计学院和人文学院进行了两门课程的教改试点,思政部主任史晓眉教授领衔,部分老师参与了试点工作,其主题是“艺术化的思政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的艺术化”。教师们在课堂上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将抽象化的理论以形象化的画面表达出来,以艺术作品的形式“诗情画意说思政”,使得思政课生动起来、学生主动起来、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我校开展思政课“艺术化”教学成果汇报活动
思政部还将教师相对稳定于各二级学院,根据二级学院的专业特性,将我校的学情分为几大板块,提出指导性意见,在全校探索推行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学习相结合的路径和方法。围绕志愿者精神、职业道德、大健康理念、临终关怀、医患关系、身体与心灵等问题开展教研教改。围绕大数据的真善美,诚信、数据与人性等问题展开探索。围绕人与空间、建筑与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等进行教研教改。
关于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思政部在大学生入学的第一门思政课《基础》中,强调如何帮助大学生扣对、扣牢大学生活的第一粒扣子,为学生一生的成长成才奠定科学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在《纲要》中,通过专题教学,让学生在参与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视觉化过程中,体会到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以坚定学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毛中特》课上,以新时代的呼唤为主线,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站起来”,在知识上能“富起来”,在应用能力上能“强起来,”以培养民办大学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因此《毛中特》老师被学生们称为“毛老师”。
——形成各方合力,积极构建“三全育人”的有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西安培华学院有着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学校不仅有思政课教学+专业课知识的探索,即思政课教学与二级学院的结合,在思政教育方面还与学生工作部的结合,与通识教育中心的结合,搭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平台。凡是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无论是教学改革的立项,科研项目的立项,均得到学校教务中心、科研中心和财务中心的支持。学校通过整体把握、全局引导与推进、逐步实施,积极构建“三全育人”的有效机制,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培华师生赴社会主义新农村东韩村调研,开展课外实践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我校正在全校掀起一场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以应用型课程建设为抓手,还原学生课堂主动地位;以通识课与专业课相结合为抓手,提升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以校企合作真实项目为抓手,让学生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具有培华特色的思政理论教育教学改革仅是全校改革的一个缩影。
作者:吕一 编辑:安妮 来源: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