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官网首页 > 培华要闻 > 正文
培华要闻

我校立足实际凸显特色稳步提升办学水平

日期 : 2014-09-11 点击数: 来源:培华学院

近年来,我校以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学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以应用型大学建设为目标,建立专业集群。我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任务,通过对现有专业的调整和改革,逐步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建立和培育适应社会产业需求,面向区域、城乡的经管商专业群、通信电子类专业群、文化艺术专业群、卫生医疗专业群、文化教育专业群、建筑土木工程专业群,直接融入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做好顶层设计,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民办高等学校发展道路。

——校企合作,企业文化进校园,企业专家进课堂。根据企业的需求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将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服务生产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相融合,建立和完善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制度。实行每个专业至少选择一个知名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每名教师至少联系一个企业开展校企课程共建的方案。加强工程实践中心和生产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中厂),在校外合作企业建立一批实习实训基地(厂中校)精心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吸引企业优势资源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将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效结合,积极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我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更好地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达到本行业先进水平(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在3-5年内,其知识和技能能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创业人才培养有重大突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毕业生起薪水平、就业稳定性逐年提升。

——多元化教育模式,基本建成终身教育立交桥。充分发挥学校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应用技术型本科与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拓宽中高职毕业生和在职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为各类劳动者的职业发挥创造更宽广的空间、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促进区域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为各类毕业生职业发展与提高提供全方位服务。

——因材施教,全面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我校实施卓越人才教改计划,为卓越班量身打造人才培养方案,教改班以“选取优秀学生、配备优质资源、提高培养质量”为宗旨,配备优秀师资,优化实践教学条件,按照拔尖人才的要求去培养,分别开设了卓越人才培养高级播音班和财会学院卓越人才教改班,因材施教,发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使每名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学生经过培养后知识更加扎实,毕业后大部分能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步入工作岗位的学生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成才的机遇和平台。

——秉承优良办学传统,女性特色教育一枝独秀。我校秉承“培华女大”传统,按照社会对女性专门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挖掘女性特长,发挥女性优势,提升女性综合素质,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女性教育模式。新时期,学校不断探索女性高等教育新路子,成立女子学院,开设女子班,采用“专业教育+职业生活技能培养+女性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每年开展丰富多彩的“女大学生文化节”活动、女性素质教育大讲堂,与美、日、韩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多所女子大学和艺术类院校建立了广泛联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女性人才。

——全球视野,国际化育人开启全新模式。我校和国内外近百所知名院校建立了友好的交流与协作关系,并吸引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内的100余个友好团体来校参观交流。自1987年起,学校先后与多个国家的一些大学结为友好学校,互派留学生和教师,同时有很多留学生先后学成回国、回校工作。学校成立的国际交流中心也为吸引外籍教师和国际留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英语、日语、韩语口语课程均由外教授课。此外,学校在各专业中开设国际班、中外教授联合双语教学,课程学分互认、学分互转;专科学生可通过"3+0"、"3+1"培养模式攻读本科;本科学生可以通过"4+0"、"3+1"培养模式攻读中外两校双学士学位,也可以通过"4+0"、"3+1"培养模式攻读中外两校双学士学位,也可以通过"3.5+0.5+1"、"4+1"培养模式进行本硕连读。

文/王高宝

关闭